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部委2>> 重要内容提示
 
王国强:“治未病”健康工程已经有一个良好开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14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9年1月14日9时,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

    在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的主旨讲话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二○○九年一月十四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同志们,朋友们:

    一年前,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亲临现场,卫生部高强书记主持论坛开幕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陈竺部长宣布“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在主旨讲话中,对“治未病”概念的把握、意义的认识、实践的探索以及发展的思考进行了阐述,并概要介绍了“治未病”健康工程。首届论坛以“治未病——健康的基石”为主题,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取得了圆满成功。

    今天,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召开了。我们再次相聚在钓鱼台国宾馆,以“治未病——把握健康”为主题,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播“治未病”理念,交流推广“治未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工作经验,探讨完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即KY3H模式),促进“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推动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组织,凝聚力量,“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局良好

    一年来,我们按照“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制定了实施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去年8月出台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方案》确定了工程的阶段性目标、组织实施载体、主要任务措施等,明确提出,经过3年努力,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治未病”工作运行机制,探索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提供、服务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的示范体系,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目前,各项工作正按《方案》有序、稳步推进。

    二是扩大了试点范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了两批、共46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涉及17个省(区、市)和局直属直管医院。既有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也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保健服务专门机构;既有政府举办的,也有非政府举办的。同时,确定了上海、广东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省市,开展区域性试点工作。一些省市还开展了省级试点。

    三是推进了服务开展。各试点单位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了“治未病”服务科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治未病”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加强服务规范建设,丰富了服务技术方法。许多试点单位积极运用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组建KY3H治未病中心,开展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的“治未病”服务,在服务理念、思路、方法、机制以及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总结,取得了许多有益经验。除试点单位外,还有不少机构也在积极开展“治未病”服务。

    四是强化了科学研究。研究制定了“治未病”科研规划,组织实施了一批项目。许多单位和专家学者以“治未病”为主题,围绕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治未病”服务技术方法等,多学科、多角度开展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有关课题组,深入开展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研究,并对该模式进行了结构化设计,形成了一系列规范化的模块,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实现高起点、科学规范管理和服务奠定了基础。中医药行业科技专项的相关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个体人健康状态分类框架,研究制定了20多种疾病的《KY3H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规范》,为规范开展“治未病”服务提供了有效方法。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干预的技术产品研发也取得进展,有关管理的标准规范研究也正加紧进行。

    五是加强了交流推广。在成功举办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基础上,我们走下论坛、走上讲坛、服务群众,在上海、杭州、广州连续举办了3期4场“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并组织现场展示和体验活动,编发了大量音像、文字、图片资料。国内主要新闻媒体对“治未病”高峰论坛及其系列专题讲坛等活动进行充分报道,一些网络媒体全程网上直播,许多媒体还专题深入采访。在世界传统医药大会期间的中国中医药展上,设立了“治未病”专题展区。各试点单位和地方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治未病”宣传推广活动。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大家一年来的努力,“治未病”健康工程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一是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广大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二是行业内对“治未病”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开展“治未病”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三是“治未病”服务提供平台建设模式基本形成,服务规范开始建立,服务数量明显增加。四是科研推动初见成效,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内涵更加充实,服务技术方法不断丰富。五是凝聚了一批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服务、研究、传播等领域积极开展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社会各方大力支持的结果,凝聚了许多试点单位、专家学者以及有关机构的心血。在此,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开局,是因为坚持了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了继承创新、弘扬特色、彰显优势;坚持了高起点、规范化;坚持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坚持了试点示范、典型引导。

    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一些不足。我们的思想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需要进一步增强;“治未病”服务规范需要进一步强化,规范化管理和效果评价需要抓紧跟进;宣传推广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

    二、面对新形势,立足新实践,进一步深化对“治未病”健康工程意义的认识

    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思想认识必然随之深化。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治未病”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倍感倡导“治未病”理念、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项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开创性工作。

    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是弘扬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重要行动。“治未病”首见于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经过两千余年的实践发展,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就是要宣传、普及、践行“治未病”理念,使之成为普遍接受的大众文化,为提高民众健康素养发挥独特作用。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当今医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治未病”,以健康为目标,着眼于把握健康,防患于未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观和方法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必将有力地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必将更好地实现调整后的医学目的。

    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三个层面,都凸显了“防”这一核心,这是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性选择。主动的“治未病”,超越了被动的“治已病”。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有利于人们主动把握健康,最大程度实现人民健康权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治未病”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精髓,是中医药独具的特色和优势。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必将推动中医药的全面继承与创新,丰富发展中医药服务内涵,进一步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扩大中医药服务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加快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

    初步的实践证明,“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件群众得实惠、事业得发展的大好事,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给“治未病”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把握战略机遇,按照已经确定的方向和目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紧紧围绕工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加快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

    一要加快建立“治未病”服务提供体系。“治未病”服务提供体系应由医院设立的“治未病”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的“治未病”服务点和中医预防保健机构为主要结点组成,是开展“治未病”服务的基础。当前,“治未病”服务缺乏健全的服务平台,服务提供体系构架尚待形成,严重制约了“治未病”服务的有效开展。因此,要按照工程目标,切实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服务提供体系。目前,我们主要安排在三级中医医院中开展“治未病”服务试点,并作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主要载体,主要是为了借助其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其他资源进行探索,提供经验,并且将其作为服务提供体系的骨干结点,发挥示范幅射作用,带动服务体系的整体构建。

    二要加快推进“治未病”科学技术研究。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急需科技支撑和推动。要汇聚骨干队伍,凝练研究方向,切实组织好“治未病”科研规划的实施。开展“治未病”研究,既要重视服务技术方法的研究,也要注重理论研究,还要加强服务模式、管理规范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既要注重中医理论和“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也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既要重视单项技术方法的研究,也要注重系列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还要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要加快建设“治未病”服务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是“治未病”服务的提供者,数量多少和水平高低决定了提供服务的规模和质量。目前,“治未病”服务人才队伍不仅缺乏领军人才,而且数量偏少、水平参差不齐,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要高度重视领军人才的发现和培育。进一步加强岗位培训,加快培养一批中医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掌握中医养生康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技术骨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四要探索完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我们开展的“治未病”服务,是一项创新性的健康保障服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必须创建新的模式,否则难以做到高起点、规范化,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凝聚了许多专家智慧和实践经验结晶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即KY3H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模式,为“治未病”理念落实于社会实践开辟了道路,为建立既能满足当代人健康保障需求、又在经济上可持续的社会健康保障体系提供了范式,为实现高起点、科学规范管理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我们要积极利用,在应用中及时总结,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坚持服务理念,遵循服务准则,规范服务流程,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

    五要总结完善“治未病”工作运行机制的实现形式。我们已经确定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特别是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政策调控、规划方案、标准规范、宣传推广、加强监管等手段,积极加以推动引导。目前“治未病”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措施还不配套,标准规范还不健全,在政府引导中要加强协调研究,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从市场需求出发,注重培育市场,在满足需求的同时,注重引导需求、激发需求。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调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顺利实施。

    同志们、朋友们,加快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为之探索,为之奉献。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治未病”健康工程必将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