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政府网2>> 重要内容提示
 
李克强:开展粮食清仓查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25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3月25日15时,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小礼堂召开。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同志们: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开展粮食清仓查库,摸清家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去年10月,国务院决定开展一次全国性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但考虑到当时秋粮收购任务较重,粮食库存变动较大,确定清仓查库工作在今年夏收以前进行。前一段时间,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各省(区、市)政府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目前,各项准备已经基本就绪,清仓查库下月初即将全面铺开。今天,我们召开这个电视电话会议,主要是对粮食清仓查库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对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粮食库存是粮食流通的重要汇聚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粮食库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自2001年全国首次粮食清仓查库以来,每年例行检查都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粮食的重要性有增无减。适时开展一次粮食清仓查库,摸清粮食家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服务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搞好清仓查库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全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但粮食和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还会刚性增长。同时,我国耕地、水资源相对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近两年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粮价一度暴涨,一些国家因粮食问题引发了社会动荡。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粮食市场稳定,得益于粮食丰收和库存充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三农”工作,越要重视粮食问题。目前,随着粮食连续五年丰收、供求关系得到改善,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容易出现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

    去年入冬以来,北方粮食主产区发生严重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旱程度之重历史罕见,尽管近期旱情得到缓解,但今年夏粮收成如何还难以判断。通过清仓查库进一步摸清家底,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判断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增强粮食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经济发展打牢基础;有利于科学规划粮食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合理配置粮食资源,稳定市场供应和预期,增强应对危机、战胜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搞好清仓查库是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我国幅员辽阔,粮食种植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区域间粮食产销平衡压力大,品种结构存在矛盾。以往粮食生产曾多次出现比较大的起伏,粮价也出现过比较大的波动。从我国的国情与粮情来看,粮食多了容易谷贱伤农,少了则会影响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调控的难度很大。

    粮食库存是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保证民食军需、应对自然灾害、防范各种风险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库存数量实不实、质量好不好、结构和分布是否合理,都直接关系粮食安全。只有准确掌握粮食库存真实状况,才能进行科学调度,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合理安排粮食收储和区域布局,合理把握储备吞吐的时机和节奏,合理实施粮食进出口调剂,才能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发展改革的大局。

    搞好清仓查库是提高粮食工作水平的需要。粮食库存管理是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库存管理不断加强,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管理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个别粮库存在账实不符和亏库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议论。过去的实践证明,加强库存监督检查,是促进库存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次在全国开展清仓查库,既是对粮食库存的一次大清查,也是对库存管理和粮食政策落实情况的一次大检验。这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而且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提高整个粮食流通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对粮食库存管理的信任度。

    二、明确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次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国务院已发出通知进行了专门部署。总的要求是,以2009年3月末为检查时点,全面清查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库存的真实情况,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重点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要让政府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是各级政府做好粮食工作的基础条件。要明确清查的范围,包括所有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国有粮食企业的商品粮。要明确清查的内容,包括粮食的数量、质量和品种情况,粮食库存占用贷款和补贴资金使用情况。

    同时,还要核实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粮权归属情况,检查非国有粮食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工作中,不仅要检查实物数量,还要核对库存账目,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政府储备粮在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要以这次清仓查库为契机,给政府交一本实实在在的明白账,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要让群众放心。粮食问题事关民生,社会各方面都很关注。在这个问题上,部分群众对国家粮食库存数量是否真实、品质是否良好还有疑虑。消除群众疑虑,让老百姓放心,关键是确保清仓查库的工作质量,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要严格依法依规清查,不得降低检查工作要求、缩小检查范围、减少检查内容。

    要创新检查方式,实行本地回避,交叉检查,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清查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要在依法保障国家秘密的同时,坚持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清仓查库政策、内容、方法、程序和要求,确保检查工作不走过场,检查结果真实可靠,给老百姓交一本实实在在的放心账,坚定人民群众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信心。

    要让管理改善。清仓查库不能就事论事,要举一反三,通过检查更好地改进工作。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企业认真整改、限期整改。对粮食管理的好做法好经验,要及时总结、加以推广。要通过清仓查库,进一步完善有关粮食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推动企业库存管理上档次,政府监管工作上水平。

    当前,要着力督促落实国家各项粮食政策,维护种粮农民和消费者权益;规范政策性粮食补贴拨付和使用行为,充分发挥补贴资金的效率;完善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提高库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促进企业减少储粮损耗,降低管理成本。

    三、把粮食清仓查库工作落到实处

    这次粮食清仓查库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在此,我提三点要求。

    一是落实责任。这次清仓查库由国务院统一部署,省级政府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清查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负全责。各级地方政府要把清仓查库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以推进。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央事权的粮食占全部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的73%,这次清查把这块任务交给了地方,各地要认真对待,切实履行职责。部际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作用,有关部门要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清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走过场、弄虚作假、妨碍清仓查库、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等行为,要严肃查处。

    二是有序推进。这次清仓查库除了已经完成的前期准备外,下一步工作分为五个阶段,包括企业自查、市(地)级政府普查、省级政府复查、国务院工作组抽查和汇总整改。企业自查是基础,县级政府要督促企业深入自查。市级普查是关键,要对辖区内所有纳入检查范围的企业应查尽查,不留死角。省级复查要对重点企业、重点环节进行检查,认真复核市级普查结果。国务院工作组抽查要突出随机性,对重点地区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地方清仓查库的质量和效果。汇总整改要确保汇总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这五个阶段环环相扣,要把每个阶段的工作切实做好。

    三是加强保障。重点是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设备。检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清仓查库的质量,各地要抽调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参加清查,并切实加强业务培训。这次清仓查库发生的必要开支,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责,可先由省级财政核实列支,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清仓查库费用不能转嫁给被查企业。各地要本着勤俭节约、提高效率的原则,及时落实工作经费,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各地要通过合理调剂,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设备,确有需要的可以添置必要设备,保证清仓查库顺利进行。

    同时,做好粮食流通其他各项工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加强粮食购销和市场调控,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努力开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新局面。

    同志们,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就要开始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立即行动起来,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完成好国务院部署的这项专门任务,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