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政府网1>> 重要内容提示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治未病”的逻辑起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16日   来源:中国政府网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传播“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技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1月16日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五号楼召开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王部长刚才对我们的论坛做了全面系统的讲话,我想“治未病”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治未病”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我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讨论下“治未病”的逻辑起点。

    刚刚闭幕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陈竺部长提出了医改工作要考虑从疾病向健康医学模式转变。把卫生工作的重点从治愈疾病转向维护和促进健康是应对全球性医疗危机、实行医学模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显示出当今社会正酝酿着医学目的的重大调整,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医学”。

    在20世纪末叶,当时法国的总统密特朗曾邀请了75位诺贝尔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希望”为主题,会聚巴黎,并于会后发布了《巴黎宣言》,其中有一段话讲到了医学方面的问题,提到“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所以这样的一个观点可以说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和以前大家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说“治未病”的医学,正是“关于健康的科学”。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在医疗卫生的方针就是要把治疗疾病转化为维护和促进健康,“治未病”就是要防范健康状态的风险,只有知道健康的状态,才能防范风险,把握健康。这是“治未病”的逻辑起点。

    任何系统都有三个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内部和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上述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交换。人这个体指个性化身心统一,生存于自然和社会的人,而非生物医学模式仅有身的生物人。按系统科学原理,人(个体)是指身心统一而又隶属于社会,依存于自然的人,简称人(个体)。中国传统医学所指的“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人和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的人”;它涵盖了WHO所指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力和道德”四者合一的人。生物人指的是在现代医学,乃至生命科学体系中,人是以解剖结构为框架的,具有生理功能(基于动物实验生理学)的肉体的人,并且是以疾病诊疗为中心而统计的同质化生物人。

    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人的生命的本质有以下几个性质,身心是整体,在内部环境的作用下连续发生的变化过程,从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一直到老年。下面我想讲讲人的健康状态,首先将每个人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的三种状态,其次就是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三者是人个体的身心不同状态的表征。人的健康状态由“三观”状态组成,以宏观、中观状态为主导,综合微观状态而形成。1. 宏观状态,指人(个体)身心整体,系统的功能和形态。2. 中观状态,指各子系统的功能和形态。3. 微观状态,指各器官、组织乃至细胞-分子的功能和形态。

    人的健康状态的变化过程是连续变化的,可以分为正常稳态、过渡状态和疾病状态,其变化过程是在内外作用下变化的。人的健康状态的变化特点是由渐变发展到突变,量变发展到了质变的过程,人的状态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和已病态。未病态是人体健康的正常的稳态,就是处于一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欲病态就是人的健康进入了过渡状态,这种变化是形态稳定性开始下降。所以无论是病还是症,它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一个健康状态变化的过程和趋势。已病态就是人的健康状态处于疾病的状态,人的健康状态逐渐退变。疾病是人的健康状态突变的局部体现,人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内外环境作用,所引起的健康状态退变及其积累,导致突变的结果。所以说“状病相关,表里相依”。这个状态是可调的,所以控制和逆转健康状态的退变,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护和提高健康的最有效时期也是可以把握的。以中国传统医学为主导,结合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首先要辨识状态、评估风险,这是管理人的健康状态风险的基点,也是中、西两个根本不同的医学体系的结合部,即统一于人的健康状态。对未病、欲病和已病之人,实时采取个性化干预,提升状态。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上面我们已经谈到了,总体来讲,对人的健康状态的认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逻辑起点,“治未病”这样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通过从整体和动态的观点,从身心合一、人与环境相协调的角度,把握人(个体)健康状态的辨识和调节,就可以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