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新闻办2>> 重要内容提示
 
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 而是缺乏创新的体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4月23日 10时33分   来源:中国政府网

    新闻办于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介绍加快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情况。

    [新华社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还面临哪些瓶颈?面对这些瓶颈,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打算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第二个问题,如何理解农村科技创业,将创业重点集中在种业和农村流通领域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创业主体主要是科技特派员还是其他的社会力量都能参与,至今有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或即将出台?谢谢部长。

    [张来武]新华社记者提了两个大问题,一个问题里面含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很重要。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农业创新创业的瓶颈在哪里?实际上这个问题要历史地看,34年的改革,我国农业进步如此之大,但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基本没有解决,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我们要从这样深刻的历史角度来理解它,简单地说它的瓶颈是两个失灵,一个是市场失灵,一个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农业的附加值比较低的时候,科技要素、资金要素、人才要素往利润比较高的地方走,这是市场规律。所以,市场失灵,随着市场化程度越高,这个失灵的程度就越大。

    但是我们国家的市场失灵具有双重特征,除了刚才说的一般的市场,成熟的市场也具有的失灵以外,中国的市场失灵还有一个是市场不完善、不健全的失灵,比如我国的创新创业在种业上还有一个准入问题,所以有时候想进还进不去。这是第一点。

    第二,劳动力流动、资金流动有障碍,所以要素流动有障碍,对我们国家反而是由于市场不健全,这个市场有它的失灵之处。我们就习惯于市场失灵以后,政府又重新把这个事抓起来,依靠政府,实际上我们忽略了邓小平同志当年发动的家庭联产承包,恰恰是政府没有解决农民问题。

    一般的,政府开始的号召、引导是对的,比如马铃薯可以卖出好价钱,让农民种马铃薯,当马铃薯种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实际上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变化的时候,政府跟不上这种变化,往往种完了以后,老百姓卖不出去,老百姓又坐在政府门口,你让我种的,卖不出去就要找你,这就是政府失灵。

    回答你第一个问题是更加有历史感,因为更具体的回答了你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从种业和流通流域先抓科技特派员的专项?说明我们的瓶颈在这里,因为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现在育种技术,特别是引进了分子培育技术,生命科学进入以后,包括防病虫害、抗虫棉技术等,都可以把很多的技术集成到种子里面去,这既是解决种子问题,也是解决未来治病虫害的问题,这样的集成农民好用,因为农民把种子一种,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对农民来说是比较实用的,所以种子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良种的覆盖率在中国现在已经占到了95%。

    而我们国家的种业跟世界强国比,有紧迫性,我们处在非常不利的现状上,因为我们杂交水稻、抗虫棉这种少数品种还行,但是我们的玉米、高档蔬菜这些东西都被国外占领了。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整个现状不成体系,转化的整个过程是脱节的。我们的企业小而散乱,有好几千种业企业,这些企业都很弱、很小、很散,没有能力提供真正好的种子并且提供社会服务。

    所以,我们要在种业做专项资金系统的顶层设计,主要是对中国的种业创新创业的体系进行再造,整个体系再造,同时抓住中间的关键问题。关键的问题其实是商业化育种的机制没有形成,抓住这个关键的问题进行突破。

    所以,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种业的科研,要让中国的科学家做一个题目能做得很好,但是问题是没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创新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个企业家行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动力,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