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增加贫困生入高校人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07 14:39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 郝亚琳、胡浩、杨依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家子弟看到了希望。

    让名校大门向寒门学子敞得更开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区域间、地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多位代表委员建议,要从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入手,最终依托社会公平,才能让“寒门”走出更多的“贵子”。

    政策倾斜,是照顾还是压力?

    “总理报告中的这个数字令人振奋。”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工业大学校长邢永明说,“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村孩子从起点上就输给了城里孩子,这个政策能让落后地区更多的人才走出去。”

    我国城乡间、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和偏远地区孩子入学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及城郊的孩子。近年来,高校扩招让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进入大学学习,但重点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里的农村生源却越来越少。有调查显示,最近二十年来,北大的农村学生占比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大学农村生源也已不足二成。

    “能有更多机会上重点大学当然好了。多一个机会就多一条出路,村里的发展也就多一条渠道。”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黄思村党支部书记桂千金说。

    但与此同时,也有高校校长们担心,如果仅因贫困就给予这样的政策倾斜,对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未必是一种照顾。

    “10%不是寒门学子的‘通关符’。由于基础教育较为薄弱,通过政策倾斜进入名校的孩子们入学后往往跟不上教学进度,理工类专业尤其明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说。

    他表示,很欣赏贫困地区学子们的刻苦努力,但基础教育阶段的差距并非仅靠刻苦和努力就能在短期内追上,他担忧无法适应学业要求的孩子们可能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原本想照顾他们的政策初衷有了负面结果”。

    还有人担心倾斜政策定向招收的贫困地区学生难以做到定向分配。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指出,目前大学生就业不再仰仗国家分配,就业选择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定向生不愿回到贫困地区工作,难以起到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却不这样认为:“虽然这些孩子高考分数没有城里孩子高,那是他们的教育条件决定的,潜力不见得差。他们的勤奋和努力程度不亚于城里孩子,甚至更努力。”李一飞还认为,贫困地区出来的孩子一旦能走出去,即使不回去工作,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也是有一定积极影响力的。

    寒门出贵子,靠的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

    胡凌云表示,重点大学应该择优录取,招生指标不能集中在大城市,但不应该减低录取难度,出身不能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这也不是教育公平。

    他认为,高等教育包括针对小部分人的精英教育和针对更多人群的大众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公平应该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而不是具有分类特征的高等教育阶段,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是要把基础教育搞好。

    “所谓‘寒门出贵子’,什么叫‘贵子’?教育是成才的最短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不要把高等教育绝对化,认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就完了。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在每个位置都可以成为了不起的人。”胡凌云说。

    他建议,这种政策扶持可以不用非得局限于重点高校,而是涵盖所有高等院校,一些职业院校、农业院校可能更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学有所成后反哺家乡。

    葛剑雄也认为,要实现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可及性的公平,关键在于此前的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环节,而不是高校招生环节。

    李一飞对这样的观点却并不认同:“如果只是普通高校、高职、大专,农村孩子现在的入学率并不低,现在的问题不是上不上学的问题,而是上好学的问题。”

    “现在是个重学历的社会。尽管有学历不一定有能力,但学历就是进入很多好单位的门槛。重点大学的就业率相对还是高一些。”李一飞说。

    寒门学子需要的,是教育公平还是社会公平?

    李一飞痛感现在的不公平其实不仅仅是上学的不公平,还有就业的不公平。国家不包分配后,农村的孩子读书后就不了业的太多,即使就业好些也未必能找到好的职业,有的甚至大学毕业去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这个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我们保障了孩子们上学的机会公平,还要保障他们上学、就业的过程公平,这些都直接影响贫困地区孩子的命运。”李一飞说。

    葛剑雄也赞同“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基于社会公平”,教育公平问题需要从社会层面加以综合解决。

    邢永明就提出,让寒门学子更多进入名校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保证过程的公开、透明,坚决防止造假。“不乏有些人会在这上面动脑筋,这样会把好事办成坏事,造成更大的不公。”(参与采写记者 张丽娜、倪元锦)

责任编辑: 姜晨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