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强国新梦想——专访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11 09:19 来源: 国防科工局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嫦娥”落月、“神舟”飞天、“蛟龙”探海、航母远行、大运首飞……近年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同时,廉价和低技术含量的“中国制造”产品正在被高技术和自主创新的“中国创造”产品逐渐代替。 

    面对未来,中国将探索一条怎样的科技创新路径?军工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为此,记者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

    肩负强军和富国双重使命

    记者:能否简单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下国防科技工业,国防科工局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许达哲: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涵盖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六大行业,肩负着强军和富国的双重使命。一方面,强军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立业之本,保障军品供给,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物质条件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国防科技工业要在先进制造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牵引、辐射和带动作用,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国防科工局作为我国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其主要职责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涉军企事业单位服务。同时,国防科工局还负责组织协调政府和国际组织间原子能和航天活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2013 年12 月出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以来,在探索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您有哪些新思路? 

    许达哲:从航天科技集团调任国防科工局两个月时间了,最深的感受是责任更重、压力更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建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先进国防科技工业,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上任之初,我在和十大军工集团领导座谈时提出,我最关心五个问题,即战略规划问题、深化改革问题、军民融合问题、创新驱动问题、国际合作问题。 

    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首要的是搞好战略规划。重点是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强军为首要责任,做好2030 年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深化改革是一篇大文章。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科研生产水平不高、核心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资源效能发挥不充分、能力结构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行业分割等问题还较突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就是要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特别是结合新一轮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军工投资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军民融合同样是一篇大文章。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和平时期,要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军民融合是渠道,是途径。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军工集团在军品科研生产中的核心骨干作用,促进军转民技术开发应用和军用与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实现技术、产品和能力的深度融合;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壁垒,建立竞争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充分吸纳优势民营企业和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坚持军民兼容互利,推动科研机构、基础设施等资源开放共享。 

    实施创新驱动的重点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应用研究不充分是制约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历史和现实经验一再证明,国防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国防科技预先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突破基础理论和关键机理,不断积累“中国制造”的新成果,不断攀登“中国创造”的新高度;另一方面,要以重大专项工程为牵引,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加强跨行业领域的联合攻关,提高关键技术产品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水平。 

    关于国际合作,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核能利用、空间探索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将加强军工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国防科技的进步影响深远

    记者:“探月”是许多中国航天人多年来的共同梦想,您大学毕业即进入航天工业部工作,在您眼中,中国航天科技近几十年取得了哪些最主要的发展和变化?“探月”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许达哲:我是1984 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投身中国航天事业的,距离今天正好30 年。30年里,我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航天的一次次腾飞。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累计成功率达95%以上,在轨运行的卫星已经突破一百颗;载人航天工程十战十捷,将10 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已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北斗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探月工程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嫦娥一号实现我国绕月探测零的突破,嫦娥二号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并在不断刷新深空探测纪录,嫦娥三号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自动巡视勘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探月工程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若干领域深入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众多技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同时,工程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为深入开展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记者:近年,中国航天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许达哲:航天技术每前进一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我国上千种新材料是由空间技术的牵引而研制完成,有两千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的应用,在最具体、最实际的层面上支撑着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在通信卫星方面,我国已建成了卫星通信广播基本保障体系,实现商业化运营,并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卫星导航方面,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提供服务,已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通信授时和减灾救灾等领域广泛应用;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卫星导航应用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颗星投入使用,为矿产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监测、环境保护监测、农业估产及灾害应急监测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信息支撑。 

    未来五年,我国将积极建立全球综合、天地一体化的卫星对地观测及应用体系;发展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等新型业务;继续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显著提高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记者:作为国防科工局局长,您还兼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和国家航天局局长,请您谈谈国防科技工业在核能利用和航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情况。 

    许达哲: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国防科工局在国际核事务、国际空间合作等领域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比如,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我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交流和经贸往来关系,促进了共同发展。在双边合作方面,我国先后同德国、巴西、阿根廷、比利时、英国、美国、日本、巴基斯坦、瑞士、韩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越南和埃及等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在多边合作方面,我国也签署了多项国际条约或公约。这些协定、条约或公约的签署,为我国广泛开展核领域的交流,特别是核电技术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在外层空间探索方面,我国始终禀承合作开发共享太空理念,一贯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在航天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 年,中国政府与21 个国家和区域航天机构开展了60 多次多边双边会谈,签订11 个政府间及政府部门间航天合作协定,首次举行了中俄欧三方航天局长会谈,签订了共同开展深空探测合作纪要。今年初,我还受邀访美,参加了国际空间探索部长级论坛,表明了中国航天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开放合作的态度。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拓展空间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着重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等四个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强军梦是强国梦的重要基石

    记者:您说过,“人才是事业的根本”。实现国防科技强国梦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在国防科技工业这样代表着中国科技前沿水平的领域,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一批科技和生产一线的创新型人才? 

    许达哲:2013 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全国青年代表们座谈时指出,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元勋都是大师级的,神舟、嫦娥、北斗也都出自大师之手,相信神舟团队、嫦娥团队、北斗团队中未来也一定会涌现出更多大师。 

    今年1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有德高望重的科技大家,有技艺精湛的技能大师,有一大批朝气蓬勃的青年骨干,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这些科技大家、技能大师、青年骨干,正是我们的航天事业乃至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力量源泉,正是有了这些宝贵人才,我们才能创造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和“中国速度”。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比如,探月工程中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坚持把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让“ 有本事、肯干事、能成事”的优秀人才担任工程两总,同时使具有真才实学的“管理能人”和“科技能手”走上工程技术关键岗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探月工程自2004 年实施以来,一大批活跃在科研、生产一线的优秀人才凝聚到工程中来,快速成长。探月工程二期两总队伍平均年龄比一期下降5 岁,当时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仅32 岁,“60后”“70 后”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坚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并重的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发现评价、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广阔舞台;通过支持重大工程任务和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大家、工程大师、技能大师和企业家,为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记者:近来,很多人在谈论中国梦、强国梦。请谈谈您的想法和认识? 

    许达哲:强军梦是强国梦的重要基石。建立中国特色的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对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岗履新之后,我去了聂帅家里,一方面是寄托感情,表达一个军工战线后来人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仰,另一方面也是在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军工强国,完成先辈们未竟的事业。去的那天正好是聂帅生日,聂帅女儿聂力大姐一定要我题词纪念,我写了八个字“缅怀聂帅、奉献国防”。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声,也是国防科技战线全体人员共同的心声。 

    要实现梦想,必须脚踏实地,崇尚实干,从基础抓起,解决好现实急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世纪50 年代,聂帅在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曾形象地说,一个家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搞好科研,同样也有“开门七件事”,即新型原材料、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大型设备、测试技术、计量技术。现在回顾起来,在建国初期那种经济建设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艰苦条件下,聂帅提出科研“开门七件事”是多么的不容易,体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科研“开门七件事”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踏踏实实抓基础。古人说“根深才能叶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大军工人既胸怀强军报国的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地勤奋工作,一次次奋勇创新,一次次攻坚克难,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国人骄傲、令世界惊叹的非凡奇迹。 

    作为新一代军工人,我们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军工报国的新使命,胸怀着军工强国的新梦想。 

    “行百里者半九十”,离梦想越接近,可能遭遇的挑战会越艰巨,前行的脚步也需更加坚定。作为新一任国防科工局局长,我将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使命。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瞄准差距,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更好地担负起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努力开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 郭永国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