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平的阳光普照大地——代表委员热议公平中国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11 19:59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孙铁翔、余晓洁、刘奕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社会渴望公平,时代呼唤正义。这也是许多两会代表委员的心声,他们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指明了方向,应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勇气,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体制机制的积弊,用改革钥匙开启社会公平正义之门。

权利公平——让人民共享基本权利的“最大公约数”

说起权利公平,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佳美集团公司工人谢利英的经历最有说服力。1993年,年仅23岁的谢利英随丈夫从江西农村来福建省德化县打工。

“那时候真是两眼一抹黑啊!”谢利英说,幸亏德化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制度措施,她一家人得以安定了下来。2013年,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外出打工已经20个年头的谢利英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在千千万万渴望权利公平的人们看来,谢利英的经历是幸运的,但更是值得期待的。

“权利公平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期盼的基本诉求。”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因出身、户籍、种族、性别等因素而受到区别对待。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改革首先要为农民工提供医疗、教育等基础公共服务,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切实解决吃饭、上学、医疗三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期待改革能带来更多的“权利公平”。

丁世忠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公共卫生、子女义务教育、就业扶持以及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补助力度,并且应更多地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作为财政分成和转移支付依据。

机会公平——让公平阳光照亮每个人的追梦之路

“再苦再累都不怕,就怕没机会。”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灵璧县高楼镇村民彭伟平说,“有的企业招工对户籍有限制,这很不公平。”

然而,招工不公现象只是一角,“再苦再累都不怕,就怕没机会”已经成为近年来许多百姓的心声。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一直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的城市以是否名校毕业为入当地户籍标准、有的企业招聘时或明或暗地把非重点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这是不公平的,用人城市和单位应该因‘才’录用。”黄德宽说。

民有所呼,国有所应。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改革所指,民有所动。代表委员认为,细数改革面临的“硬骨头”,多数都与人们的“公平焦虑”有关,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

黄德宽说,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呵护好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起点的公平,更要逐步实现好工作在体制外。“希望‘唯才是用’的新风能够吹起来,让个人奋斗成就梦想成为年轻人的信仰。”

“在城乡居民的机会公平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都需要包括户籍改革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来推动,同时我们要做好任重道远的准备。”全国人大代表、芜湖市副市长李霞说。

规则公平——让法治护航规则增进人民福祉

“作为民营企业,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但发展中还是面临一些不公平竞争现象。”全国人大代表、阳光城(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林腾蛟表示,希望改革破除一些“特权”“关系”现象,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发展的环境。

当前,不仅是民企面临不公平竞争,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找工作“拼爹”、看病找门路等生活中的“特权”或“潜规则”更容易引起群众不满。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面对深刻复杂的利益关系,如何确保改革在推动规则公平方面的普惠性和实效性成为代表委员广泛探讨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建议,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中国建设,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让民间资本活力充分迸发,使民营经济得到法治保障、享受改革红利。

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表示,规则公平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的理念,法治的核心灵魂就是制定出了规则以后,大家在规则面前一律平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参与采写:许雪毅、詹婷婷、宗巍)

责任编辑: 宋君毅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