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功经验广受重视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21 09:54 来源: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上海徐汇区,华育中学和紫阳中学,两校只隔一条马路,“境遇”却有天上地下之分:华育是民办初中,多少家长想尽办法挤破头,也要把孩子送进去;紫阳是公办薄弱初中,地段生比例一度跌至30%……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不同地区学校、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如何缩小?上海来了一次破天荒的尝试:让华育来托管紫阳。眼下,委托管理不过一年多时间,紫阳的地段生比例回升到70%;2013年度上半学期徐汇区南片公办初中统测,这所学校从过去的“垫底”,变成了“第一”。

    像变戏法一样把薄弱学校变成好学校、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上海教育的“秘密”在哪里?继2009、2012年上海学生两度折桂PISA测试后,很多国外专家、学者纷纷组队来沪考察、研究。提及上海教育,他们总结了“四张名片”。

    “薄弱”变优质,不只一两家

    在上海,像紫阳这样快速实现命运翻转的学校,可不是一两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海从2007年推行委托管理,让优质名校托管薄弱学校、提高后者的办学水平,迄今,委托管理已经成功实施三轮,第四轮正在推进的过程中。

    除了委托管理这张名片让外国专家们眼前一亮,他们发现,上海的“好学校”还真不少。

    在上海,另一项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的举措,就是打造新一批的名校——新优质学校。

    从2011年上海确立“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至今,全市已建成新优质学校43所。这些学校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不靠学业成绩排名和升学率“扬名”,而是靠满足每个孩子发展需求,靠育人质量过硬获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师资培训“投资”回报丰厚

    无论是改造薄弱学校还是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一个现实的问题无法回避:好学校永远对师资有要求。上海要打造一大批好学校,老师从哪里来?

    有心人发现,无论是著有《超越上海》一书的美国全国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席马克·塔克,还是不久前到上海取经数学教育的英国教育大臣莉兹·特鲁斯,把“上海教育”当成课题来研究的外国专家,无一不是把问题的核心锁定于上海的师资队伍建设。

    “外国专家看到了上海在师资培训上的做法、成效,但他们可能不会理解,上海为何这么重视师资培训、为何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就用红头文件的形式来为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做保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顾泠沅告诉记者,早在1989年,上海就出台了专门规定,在在职教师中推行“240、540”培训。据说,为了这件事,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还专门下过“市长令”。

    也正因此,顾泠沅非常赞同《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上海的小学办得好》的文章里的一个观点:所谓上海教育的秘密,其实不是秘密,只是过去30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投资获得了回报。

    为学业质量开“体检报告”

    上海教育的第四张名片,当属正在推进过程中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

    当前,上海基础教育转型站在了新的关键点。正如两次PISA测试报告所揭示,上海学生综合素养高,但学业负担也偏重。挖掘教育均衡的内涵,上海的基础教育往何处转?

    教育评价“指挥棒”,恐怕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牛鼻子”。2011年10月起,上海在中小学校推行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评。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而制定的“绿色指标”,被很多中小学的校长形象地称为“体检报告”:它的作用不是检测哪些学校、哪个区域的学校质量高,给学校排座次,而是通过科学的测评,引导学校正视日常教育管理中的成绩和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改进。

    迄今,上海中小学“绿色指标”测评结果已发布了两次。测评结果很让人振奋:小学阶段,市“新优质学校”在语文和数学学科上的优秀率,已经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 王欣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