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25 18:09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 吴晶晶)上世纪80年代,在89位科学家的建议下,我国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经过28年发展,科学基金已成为我国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主要资助渠道,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

    发挥科技创新源头作用

    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直接观察到分子间氢键,为化学界争论了80年的问题研究提供了直观证据;合成纳米孪晶结构极硬立方氮化硼,带领中国材料步入“硬时代”;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性干细胞,有力推进治疗性克隆的发展……

    2013年可谓我国基础研究的丰收之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科技计划的支持下,一大批科研项目开花结果,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建立科学基金制,是国家应对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

    自成立以来,科学基金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的1000多亿元资金,支持各类研究项目30万多个,资助约100万人次科技工作者从事基础研究。

    仅2013年,科学基金共受理来自全国2000多个依托单位提交的16万余份各类申请,择优资助了1489个依托单位的各类项目38920项,完成235.2亿元的资助计划。

    “科学基金积极探索支持基础研究的有效方式,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培育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说。

    据他介绍,2013年,我国科学家发表学术论文总量比上年增长了11.4%,居全球第二,其中标注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114804篇,占当年总量的55.2%。国际科技论文引文排名上升到第5名,提前完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预定指标。许多受到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都源于或持续得到科学基金支持。

    为科技创新蓄积丰富人才资源

    多年来,科学基金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置于重要战略地位,构建了紧密衔接、互相支撑的“项目”“人才”“环境”三大系列,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

    自1994年设立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共资助3004名优秀青年科学家。在当前60岁以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获得过杰青科学基金支持的超过85%。

    杨卫介绍说,近年来,科学基金积极培育领军人才,更注重在交叉学科点上造就冲击国际前沿的创新团队。比如2013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99项,金额3.99亿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8项,金额3.88亿元;资助创新研究群体29个,金额1.70亿元;对已实施3年或6年的38个群体通过考核实施延续资助,金额2.26亿元。

    在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一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段的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主力军,许多科学家深情地将科学基金赞誉为“起飞的翅膀”“远航的动力”。

    与此同时,科学基金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科研不端行为,探索科研诚信教育手段多元化,努力维护评审公正,大力推进监督制度建设,努力营造基础研究的健康学术生态。

    打造科学基金制“升级版”

    经过28年的发展,科学基金逐步健全了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科学基金管理系统,确立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建立了以科学价值评议为基础的同行评议制度。

    如今,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该如何管理好科学基金,充分发挥它在繁荣基础研究、推动自主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

    杨卫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基金有四项战略使命:

    ——筑探索之渊,把尊重科学家主体地位、鼓励自由探索作为科学基金工作的基本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家自由探索的体制机制和学术生态。

    ——浚创新之源,把培育中国科学的原创能力作为科学基金工作的核心任务,激励新概念、新构思、新方法、新工具的创造,探索有效支持非共识创新研究的机制。

    ——延交叉之远,把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破解复杂难题作为科学基金工作的战略重点,探索围绕重大科学目标凝练大型科学研究计划,试点支持跨学科研究中心等。

    ——遂人才之愿,把发现培养科技才俊、助力人才强国作为科学基金工作的根本使命,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育领军人才和团队,探索人才发现的遴选、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

    “科学基金将优化战略布局,统筹资助部署,营造创新环境,构筑学术灯塔,深化改革创新,打造科学基金管理升级版,培育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原创能力,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杨卫说。

责任编辑: 姜晨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