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强化六大硬支撑 建设农业强省步履铿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30 11:15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

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棋局中,“三农”是底盘,是根基。2013,湖北把“重中之重”落到实处,“三农”发展交出精彩答卷;2014,我们吹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号角,强化六大硬支撑,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拥有古老农耕文明的湖北,正朝着“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图景,铿锵前行。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大”硬支撑分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坚守耕地红线、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农产品加工、创建服务“三农”平台、抓好“三农”干部与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和基层组织建设。

240亿真金白银,疏通水利大动脉

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大型机械在河道中来回作业,保康县现代农业马良项目区农田水利建设热火朝天。

马良镇双坪村紧靠河边,一遇下雨涨水,千亩良田极易被淹。“现在河堤修好了,河道治理启动了,农民安心了。”村支书孟凡泽感叹。

马良项目区是保康县投资1.91亿元建设的八大农田水利工程之一,该项目建成之后,将彻底解决8个村的8800亩农田灌溉和近5000人畜饮水问题。

眼下,荆山楚水间,打机井、修泵站、挖堰塘、清渠道的场面,随处可见。

农田水利建设,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今年,240亿元总投资计划输血到水源工程、防洪工程、农田排灌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源工程推进力度在加大,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在加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加快。今年湖北省将努力建设各类水利工程30万处,完成土石方10亿立方米,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800万亩、除涝60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160万亩、节水灌溉8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600平方公里,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受益人口280万人。

筑牢6947万亩耕地红线,护航粮食安全

春耕临近,田野逐渐从南到北活跃起来。整地、施肥都不能少。对种田农民而言,收成大小,在乎土地肥瘦与田亩多寡。

耕地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与农民增收。

按湖北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到2020年,湖北省要严防死守6947万亩耕地红线。其间,湖北省正常建设需要占用耕地200万亩,按照国家政策需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等761万亩,还有一部分灾毁流失的耕地。

守住6947万亩耕地红线,既是经济责任,也是政治责任,更是湖北作为中部支点担当的一个特殊内涵。一项项铁腕举措落地生根: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坚持实行和完善占补平衡政策,先补后占,以补定占;

农业强省研究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好江汉平原水稻主产区这块中国最肥沃的黑土地;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切实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开展市州领导班子耕地保护目标年度考核,强化目标责任,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严控违法占用耕地比例。

耕地保护,既重数量,也抓质量。为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湖北省今年投入79亿元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460万亩,投入5亿元改造低丘岗地25万亩,并向国家申请实施江汉平原土地整治国家级重大工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500万亩。

创新经营体制,唤醒“沉睡资本”

日前,大冶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授牌成立。这标志着,今后该市农民手上的资产可通过交易所挂牌交易,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权、林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不仅让经营权流动起来,推进规模经营,还要让经营权能融资。”该市委农办副主任胡美娇介绍,过去因融资难,束缚了受让方的发展步伐,现在受让主体拿到土地经营权证后,可以通过价值评估,直接找银行抵押贷款。

这是湖北省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让农村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资本。

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定了“调子”、“盘子”,湖北省迅速将顶层设计化为行动指南,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

力争“十二五”末,完成500个“三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试点;今年所有涉农县市启动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实现湖北省农村土地服务平台全覆盖,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基础,力争5年内建立覆盖湖北省、统一联网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通过两三年努力,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50%以上。

牵起“牛鼻子”,舞动“大龙头”

一粒稻米加工裂变后价格翻几番,作为湖北粮食深加工的“领跑者”,福娃集团将“一粒米”的价值空间全面提升。

“一只虾”“一壶油”“一只鸭”“一枚蛋”“一只蟹”……纷纷走向全国、跳出国门;“采花毛尖”“罗田板栗”“随州香菇”……一批湖北农产品声名鹊起。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成为湖北产业发展的“骏马”。

牵起“牛鼻子”,壮大农产品加工硬支撑。湖北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四个一批”工程,2014年,湖北省级财政安排30亿元调度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重点培育12家龙头企业,加快冲刺百亿元企业方阵,继续安排1000万元奖励工作突出县市,支持力度、强度、密度均为历年之最。

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通过实施“依托一个龙头企业,建立一个片生产基地,组建一个科研团队,搭建一个融资支持平台,落实一个政府服务部门”的“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水平。

打响生态牌、绿色牌、地域牌,树立特色品种优势,湖北加大“走出去”推广力度,大力开拓国外市场。今年将启动10个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重点县建设,打造农业新品种新优势。

湖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着巨大的增值空间,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舌尖上的产业”,向深加工要附加值,无疑成为一条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现实路径。

从“零”到“整”,一池活水润“三农”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宜都三山农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成波经历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跋涉之旅。20年前,田成波就开始建设有机茶基地,由于资金有限,小打小闹了多年。

2011年田成波迎来转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项目的阳光播洒下来,直接支持500万元,还整合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上千万元,田成波一口气将基地扩大到4000多亩。如今,田成波坐上了宜都有机茶叶的第一把交椅,基地已经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有机茶园。

田成波的成功,折射了湖北省财政“用钱方式”的转变。变“散钱”为“整钱”,实现“多个龙头放水”,放大了财政资金效应。

2014年,“农”字号蛋糕越切越大,农林水事务支出18.6亿元,同比增长22.7%;安排农业专项转移支付预算43.2亿元。今年在预算分配环节按照“整合存量、统筹增量”办法,全年整合跨部门现代农业专项资金17项共计74亿元、扶贫专项资金11项共计6.6亿元。

真金白银投向乡村沃野,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引导金融、工商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激活产业新因子。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发挥优惠政策、考核等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提升县域贷存比,“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让农民足不出村享受金融服务。

激活“最小细胞”,夯实基层堡垒

官桥八组富裕了,因为有一个周宝生;福星村崛起了,因为有一个谭功炎。“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并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今年下半年湖北省村“两委”换届,如何选优配强“领头雁”?什么样的基层干部得民心?无非四句话:民思我想,民需我为,民求我应,民忧我解。“最小的官”是村干部,“最累的”是村干部,“工资最低”的也是村干部,一年忙到头不过三四千元,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的有关政策将在今年“开闸”,优秀村干部将有望被招录到乡镇公务员工作,一批农村党支部书记将赴华中农业大学参加高端示范培训。

几经发展,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已初显模样,“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今年一揽子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即将实施:组织2000名基层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到湖北省内外参加培训;湖北省级财政安排6000万元,实施订单和定向培训;选择10个县市和一个市州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

激活农村最小“组织细胞”,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为主题的第四轮“三万”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载体。在总结前三轮“三万”活动的经验基础上,探索多种自治形式,推广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夯实了最基础、最重要的乡村堡垒。(记者 胡琼瑶 吴文娟)

责任编辑: 司徒宇乾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