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中方不接受菲方提起的国际仲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31 19:17 来源: 外交部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2014年3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

    洪磊首先发布消息:

    应中国政府邀请,泰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殿下将于4月5日至11日访华。

    洪磊介绍了中方近日以来在搜寻马航失联客机工作方面取得的进展。

    洪磊表示,3月30日,包括海军“井冈山”舰、“昆仑山”舰、“海口”舰、“千岛湖”舰和“海巡01”轮、“南海救115”船、“东海救101”船等7艘中国舰船在澳大利亚珀斯以西海域会合,开始实施对近32万平方海里南印度洋新任务区的协同搜索。新的搜寻区位于南纬26度-34度、东经91度-104度,为一块680×480海里的长方形海区,面积超出此前所有中国舰船搜索海域的总和。空军1架伊尔-76运输机在同一海域搜寻。“海巡31”轮及海军“永兴岛”舰继续在印度洋东部海域搜寻。

    总之,中方仍在相关海域积极开展搜寻工作。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会积极努力。

    问:朝鲜外务省30日发表声明称,朝鲜不排除进行新型核试验的可能。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对有关动向表示关注。我想强调的是,中方坚持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定的。当前半岛局势相当脆弱,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我们敦促有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不做不利于半岛和平稳定的事。

    问:继3月29日菲律宾宣布对仁爱礁“坐滩”军舰进行补给后,30日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又宣布菲方已于当天向菲中南海争议国际仲裁庭提交诉状。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关于菲律宾昨日称向中菲南海争议国际仲裁庭提交诉状事,我已在第一时间重申了中方不接受、不参与该仲裁的严正立场。

    至于仁爱礁问题,我想指出,菲方选择在提交仲裁诉状的前一天组织记者到仁爱礁海域活动,完全是一起蓄意策划的行动,目的是进一步炒作仁爱礁问题,为菲方推进国际仲裁造势,为菲方非法侵占中国领土仁爱礁的企图服务。这充分表明,菲方一意孤行推进国际仲裁,是为了掩盖其非法侵占中国领土和在南海挑起事端的本质,是滥用国际法律手段的政治挑衅。菲方在仁爱礁的挑衅,再次表明中菲南海争议的核心是岛礁领土争议,不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仲裁的对象。中方绝不容许菲方以任何方式侵占仁爱礁,绝不会容许菲方违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仁爱礁修建设施的企图得逞。菲方必将为其挑衅行为承担后果。

    问:据报道,3月30日,美国务院副发言人哈尔夫针对菲律宾向中菲南海争端仲裁庭提交诉状事称,美方支持以不具威胁或胁迫的和平方式解决海洋争端。各国都应尊重包括菲律宾在内的海洋法公约缔约国运用公约的争端解决机制的权利。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关于菲律宾向中菲南海争端仲裁庭提交诉状问题,我昨天已全面阐明了原则立场。我愿重申,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不接受菲方提起的国际仲裁。2006年,中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出声明,已将上述争端排除出仲裁程序。

    美方不是南海争端当事国,多次表示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我们敦促美方恪守自己的承诺,多做有益于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事,而不是相反。

    问:31日,朝鲜在半岛西部“北方界限线”附近实施海上射击演练,韩方开炮回应。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当前,朝鲜半岛局势有所升温,中方对此表示担忧。中方反对任何损害半岛和平稳定的行为,敦促各方保持冷静克制,谨言慎行,防止形势轮番升级,共同维护半岛和平稳定。

    问:据报道,针对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时在演讲中提及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称,中国领导人在第三国发表有关言论不具建设性。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对日方采取的无理态度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

    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习近平主席在有关演讲中提及这段历史旨在强调要在铭记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维护人类正义和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更好地开创未来。日本国内近来不断出现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错误言行,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我们严肃敦促日方正确认识和对待侵略历史,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问:据报道,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28日称,美方不寻求网络空间军事化,希使之成为自由与繁荣的“催化剂”。美国防部对在本国政府网络之外的网络行动保持克制,并敦促其他国家采取同样做法。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注意到美方的表态。中方一贯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应有助于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福祉。维护网络空间和平、避免成为新的战场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方希望美能将有关言论切实转化为政策与行动,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构建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责任编辑: 李平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