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德国《时代》周刊出版人之一赫尔穆特·施密特日前在汉堡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施密特十分认同中国文化,并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和平传统仍将延续。他积极评价中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并欣然给本报读者题字:“我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施密特也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他1974年当选联邦德国总理,1975年访问中国,是中德1972年建交后第一位访华的德国总理。在他去年出版的新书《最后一次访问》中,施密特表示,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预感到中国将再次崛起成为世界大国。 “这一预感与孔子和儒家思想有关,中华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存在了2500多年。”已经95岁高龄的施密特说,“我在1971年作为联邦德国国防部长安排了一次走访中国的行程。回到德国后,我对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说,我预感,中国还会再次成为世界大国,我们要及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德在1972年正式建交,比中美建交早了7年。“今天,中国13亿多人的生活,明显要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好。这一预感成为了现实。” 谈到中国的发展,施密特说:“中国在本世纪上半叶,一定会成为遥遥领先的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我猜测,由邓小平发起的改革进程将会延续。”他同时认为,中国在继续对外开放过程中,会再次重视儒家思想传统。他说,儒家思想是一套关于社会和国家秩序的体系,是一套非常了不起的体系。儒家的基本价值原则,如尊敬父母、尊敬兄长,都是十分重要的价值,是一种谦虚且鼓舞人的原则。 施密特指出,在历史上,中国绝大部分时候都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几千年来,中国一直以和平的方式存在。中国从未输出自己的存在方式。“这种和平的态度,已成为中国的特质。”他表示,“完全有理由期待中国这种和平政策会延续下去。” 施密特积极评价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措施。“中国人治理国家的方式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这种发展变化还在进行。”他说,中国新一届政府工作做得很好。他认为,中国总体来说处于很好的发展道路上,这一状况至少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 谈到德中关系,施密特说,“德国在中国的投资相对较多,这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德国。我们对过去30年德国的对华政策感到满意。”(驻德国记者 黄发红 郑 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