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计生委介绍病媒传播疾病防治情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4-03 16:34 来源: 卫生计生委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一、我国病媒传播疾病概况

    我国病媒生物种类多,分布广且在扩展,输入风险上升,抗药性日趋严重。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多样,因此病媒生物多样性极高。随着全球化、气候变化、生态变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病媒生物分布区不断扩展,传播和输入风险不断上升,病媒生物抗药性日趋严重。

    2005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国开展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网络覆盖19个省市的43个地级市。许多省份也在各自区域内开展了监测工作。从近年来监测结果看,病媒生物总体密度呈平稳下降趋势。但当前依然有一些因素,影响着某些重要病媒的分布和密度,也间接影响相关传染病的流行风险。第一是全球化的趋势,各种大型交通工具和日益频繁便捷的交通便于病媒生物和病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和传播,传播病原的风险在加大。如我国海关截获的病媒生物年年递增。第二是气候变化的趋势,全球的平均气温在不断上升,已经影响到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和密度。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不断向北扩展。第三是我国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总量和密度逐年增加,有些地区由于配套的卫生条件跟不上,为病媒生物的孳生和传播疾病提供了条件,提高了传染病流行的风险。第四是杀虫剂大量使用的趋势,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卫生杀虫剂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但使用方法往往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容易让病媒生物产生抗药性,增加了控制难度,提高了控制成本,一些原本得到控制的病媒生物,如臭虫等,重新出现并威胁人群健康。

    我国病媒传播疾病出现了三个新趋势。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及我国的开放和经济发展,对外交流日益普遍,从流行区域和国家输入病媒传染病的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东南亚等疟疾、登革热高发区,每年都有大量病例输入我国,有些输入病例造成我国局部地区的暴发,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如2013年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占疟疾报告病例数的90%以上。 第二,业已控制的传统病媒传染病流行范围依然很大。如个别地区乙脑出现反弹。第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形势严峻。近年来,无形体、埃里克体、巴尔通体、基孔肯雅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新病原和新发传染病在我国相继出现。这些新发病媒传染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控制难度较大。

    二、我国病媒生物控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针对病媒生物监测、风险评估、预警、控制技术和策略的创新研究不足,不能满足我国病媒生物及病媒传播疾病的需求,特别是卫生应急的需求;

    二是目前的病媒生物监测网点还不能全方位覆盖,不能及时全面掌握病媒的种类、分布和数量的本底和变化趋势,影响风险评估、预警、控制规划和效果评估针对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是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危害性,自然、社会和行为危险因素,及防控知识宣传的针对性不足,公众的卫生意识和防病意识没能完全到位,爱国卫生除害防病行动的全民参与度不够高。

    四是病媒生物防制涉及政府的多部门及跨境合作和全方位参与,综合协调及可持续防控仍有待加强。

    三、我国病媒传播疾病控制的措施和策略

    针对上述病媒生物及病媒传播疾病的复杂问题和新挑战,需要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和策略加强病媒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

    一是继续加强病媒生物及病媒传播疾病的监测、风险评估、预警、控制技术和策略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创新性的可持续控制措施和应对策略;

    二是继续完善病媒生物及相关病媒传播疾病的监测预警,实时掌握流行状况,及时了解周边国家病媒传播疾病流行情况,及时提供相关的旅行健康建议,掌握病媒传播疾病的输入情况,控制疫情发展;

    三是在重点地区加强病媒传播疾病预防控制的健康促进和宣传动员,针对各地生活习惯和流行情况,设计更有效的宣传内容,提高当地居民对病媒传播疾病的认识,传播有效的预防控制手段,以社区和家庭为单位提高卫生意识和防病意识,开展全民参与的爱国卫生除害防病行动,有效降低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生。

    四是加强政府规划和协调行动,开展多部门及跨境合作,推行基于监测的可持续控制策略,综合有序地选择环境友好控制技术,以达到病媒生物不足为害的水平。

责任编辑: 雷丽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