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公祭":"哭墙"前缅怀历史 悼念遇难同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4-05 21:21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南京4月5日电(记者 潘晔 郑思远)5日清明节,部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日本友好人士以及社会各界代表等百余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同胞名单墙(俗称“哭墙”)前,举行祭奠仪式,凭吊遇难者,缅怀历史,呼唤和平。

    今年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立法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将在国家层面进行祭奠悼念活动,4月5日是该项立法通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今天祭扫是公祭日被确立后在纪念馆内举行的首场民间自发悼念活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人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缅怀。

    早上8时,离开馆还有半小时,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入口处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少80后、90后,亲手折出一朵朵小白花、佩戴在胸前,耐心等待入馆。

    上午10时整,“哭墙”前祭奠仪式开始。40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死难者遗属陆续来到纪念馆,他们满含热泪,念叨着“哭墙”上亲人的名字,献花、点烛、焚香……。

    “这面‘哭墙’是我们祭奠亲人的唯一地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路洪才在祭奠仪式上说,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中,母亲路夏氏、妹妹路小毛、外祖父夏老三、外祖母夏赵氏、二舅夏瑞、三舅夏端被日军杀害了。“当时我只有5岁,那场人间惨案使我家破人亡。”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很多和路洪才一样,在南京大屠杀中逝去亲人的遗属和幸存者们前来祭扫。“因为我们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亲人没有坟墓,有的甚至没有遗体,所以这面‘哭墙’就成了我们祭奠亲人的唯一地方。”路洪才说。

    路洪才激动地说:“一看到刻在墙上的亲人名字,我的心情就难以平静。我们都已经是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了,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亲手给亲人多上一炷香、多献一束花,祈祷他们安息。”

    遗属代表之一,86岁的梅寿兰说,“大屠杀那年(我)9岁,太祖母、祖父,几个叔叔、堂叔,还有我哥哥,全都被日本兵杀了,遗体不知道抛哪去了。要是没有‘哭墙’,我都不知道上哪祭扫。”

    “爸爸呀,您安息吧。”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伍正禧的哭声让许多路人驻足,他指着“哭墙”上祖父、父亲以及哥哥和表叔们的名字老泪纵横,他对着“哭墙”喊道:“我今年91岁了,有五个重孙,身体都好。只要我有一口气,我每年都会来看你们。”

    “4月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今天我带着我的纪实电影片再次来到南京。”日本铭心会南京友好访华团团长松冈环在“哭墙”前参加祭奠仪式时说,20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调查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同时也致力于听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从加害方和受害方两个角度相互印证历史事实的真相。希望所有看过的人们都能产生共鸣。

    被老百姓俗称为“哭墙”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是每年清明节前后市民们自发地悼念在南京大屠杀遇难亲人的场所,经过1995年、2007年、2011年和2013年共4次镌刻,“哭墙”上现刻有10418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单。

    “‘哭墙’是30多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共同的墓碑,这些名单是1937年南京遭受日本侵略和加害暴行的具有代表性的证据,也是南京人苦难历史的沉痛记忆。”朱成山说,通过每年清明节的祭扫活动,告诫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要牢记历史教训,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责任编辑: 曹乐溪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