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致远:解读李克强辽宁讲话之金融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4-10 17:05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金融支持实体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
行稳致远:DRC解读李克强辽宁讲话-金融篇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道出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本质要求。3月底他在辽宁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再次重申“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国务院2013年7月就发布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指导意见》,而温州等地金融改革也以小微企业为突破口,但收效甚微。甚至由于风险管理漏洞、诸多人为因素,商业银行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上升。银监会通过行政命令发文要求“探索理财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

然而,在金融体制改革未完成,多层次资本市场未健全的前提下,行政命令真正能起到多大效果呢?为了寻找金融改革的关键节点,寻找中小微企业募集资金的有效方式,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

城镇化和并购重组成金融机构新增长点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金融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为了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如何确保资金能够注入实体经济中,而不是在诸多泡沫和投机中空转?未来有何投资机会?

张承惠:要确保资金注入实体经济,实际上不仅是政策问题,更是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目前来看,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同时存在。由于经营环境恶化和成本的上升,投资收益在下降,企业家投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找不到好项目,也面临难贷款的困难。未来金融机构应根据政策导向去寻找一些新的增长点,我认为城镇化和并购重组两个主题可以作为推动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切入点。

首先,金融机构可以在城镇化建设中提供资金支持。现在金融监管部门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非常谨慎,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而地方政府在寻找新的突围方式。如果有好项目,那么政府出一部分资金,再引导一些民间资本进来就可以推动项目建设。重点在如何设计项目的运作模式,金融机构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

其次,经济在下行过程中面临结构调整,未来将出现并购重组的高潮。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并购重组短期内需要大笔资金来保证收购的完成,现在的金融机构做收购性资金融通还有些限制。需要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进行政策创新,使并购重组需要的资金能够便利获得,确保经济转型顺利推进。

还需要进行金融创新,比如资产证券化,来帮助解决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目前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数额相当大,上游企业欠下游企业,大企业欠中小企业,有点像上世纪90年代一样,企业被债务链条锁住。如果能把债务链条解开,企业就能够减轻负担,轻装上阵。通过梳理债务关系、促使债权流转,可以净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银行的资金就可以进去。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需要加快推进存量贷款证券化。通过各种措施,盘活存量资产,使银行资金得到更有效率的运用。

市场主体在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一直在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措施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你认为金融改革最关键的节点在哪里?

张承惠:金融改革最关键的节点是摆正政府和市场的位置,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更有效地管理市场。有些不当的政府管制,包括市场准入的管制、金融产品价格的管制、金融机构分支机构设置的管制,金融机构交易行为的管制等应该逐步放开。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明晰。政府干预导致市场扭曲、风险加大,再用行政手段去治理风险,结果使市场机制更加扭曲,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加不清。可以说,政府职能不清、角色定位不准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大多数问题和风险的根源,也是妨碍金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最大障碍。

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要重塑国家在金融领域的角色,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划分。那么政府应该管什么?关键是行使好三个核心职能:所有者职能、金融行业促进者职能和金融市场监督职能。总的方向,是要正确行使国家所有者职能,弱化行业管理职能,减少乃至退出直接配置资源的做法,强化市场监督功能。为此,首先要制定和明确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战略方向。其次要确保国有金融机构强化公司治理,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再次要实现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监督,防止滥用市场权力和侵占弱者利益。再其次要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为全民的福祉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最后要努力提供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

对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关键是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资本市场真正成为一个符合“三公”要求的市场,成为能够长期保持投资者信心而不是只能搞短期炒作的市场。为此,要强化企业上市以及持续挂牌过程中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从国际经验看,无论对挂牌公司还是券商而言,程式化的退市制度都是最有效的约束。因此,除了要继续改革上市制度以外,还要强化退市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目前无论是主板、中小板、“新三板”还是地方性股权交易所,退市制度均不健全,真正退市的公司极少,需要下决心、下力气去做。

特别要大力发展场外市场。因为场外市场才是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平台。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只有2300多家,而区域性场外股权市场、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已经超过7000家,场外市场比主板市场的作用一点也不小。

解决中小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融资是特别困难的事,和制度、政策都有关系。银监会2008年就出台政策,要求对中小微企业和农业“两个不低于”(贷款余额不能低于上年,增长幅度不能低于平均贷款增长幅度)。但现在来看用行政力量来勒令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效果有限,需要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

财政政策和融资担保共同发力

中国经济时报:行政的力量很难推动银行向中小微企业贷款,但中小微企业又是中国经济的微循环和动力所在。你认为如何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让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服务?

张承惠:措施主要是:首先,放松市场准入,让民营资本更多进入金融领域,设立一些区域性、中小型的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次,为促进大银行改进中小企业服务而改进机制,如通过财政政策,提供政策性担保,赋予大银行更大的自由度,鼓励其构造一套从贷款的估值定价到风险管理、有别于大企业信贷管理的独特机制,创造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企业文化。关键还是银行高管层的理念是什么,是否真正想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对做得好的银行,要有激励措施。再次,中小微企业的统计体系要改进,特别是支农这一块。现在各个银行中小微企业的标准都不统一,标准不统一怎么衡量?监管机构怎么考核?有些标准要修订,才能准确衡量其服务。再其次,提供风险分担机制。比如全国妇联做妇女就业的财政贴息,帮助银行体系降低风险,也能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成本。

最后要建立大银行与中小型微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批发——零售机制。现在做得好的只有国开行,还有一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做。大中型银行不用去做中小微企业的征信调查、贷后管理,只要把资金批发给愿意做这些事的金融机构就行。愿意接受批发的,比如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这些机构是缺钱的。但目前这种批发——零售机制还没有进入规范化,也缺少长效和机制。监管部门对于银行给小贷公司等机构的贷款有严格的限制。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不宜一刀切,要给商业银行自由选择的空间。

从直接融资的角度看,还是需要更多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来支持创新和创业。因为在创业阶段,风险很大,企业没有抵押品、没有信誉、甚至没有现金流。如果银行拿很多钱去支持就业和创业,那是拿储户的资金去冒风险,是对广大储户的不负责任。这就需要改善投资环境和财政政策,为PE/VC提供更好的商业环境。从硅谷等地的经验看,银行与PE/VC也有一定的合作空间,可以通过双方的合作,降低银行风险,并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创新创业型企业提供后续资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责任编辑: 于卫亚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