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创造新型城镇化的“延安模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4-22 16:45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西安4月22日电(新华社记者刘书云、姜辰蓉)一座座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小县城点缀在黄土高原腹地,一个个定位明确的小城镇在黄土沟壑中星罗棋布。通过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和城乡行政区划,延安创造出新型城镇化的“延安模式”。

    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渠道 撬动各类资金300多亿元

    2010年7月,陕西省将延安确定为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试点市。2010年以来,按照区域规划理念和要求,延安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致力于构筑“1市12城33个重点镇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四级城镇体系。

    延安市政府提供的数据表明,市财政每年对省市级重点镇补助1000万元,对新型农村社区每年补助100万元,采取项目捆绑、企地共建等融资方式,近三年来,撬动整合各类资金300多亿元,集中投向四级城镇体系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延安市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5%提高到2013年底的54.4%。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是陕西省重点示范镇。记者在这里看到,统一规划的新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公租房、移民安居房等保障性住房已经建设完成,周边不仅配有大型超市、幼儿园等,中心地带还建有休闲广场。

    “我们这个新区,电线、管网全部入地,在地面上看不到‘蜘蛛网’。同时,配有5条道路,新开通两条公交线。新区内实施气化工程,居民取暖、做饭将用上天然气。”河庄坪镇党委书记张修谦说,“我们镇距延安中心城区只有8公里,距安塞县38公里,包茂高速和206省道穿境而过。这是我们的区位优势。利用这一优势,我们要通过打造万亩山地苹果、设施农业、物流中心、休闲农业示范区,带动群众就业、致富。预计这些产业运转后,河庄坪镇农业人口人均收入将翻一番,达到1.5万元以上。”

    在延安市,12个县城共同实施扩容改造,启动市政项目700多个。县城承载力显著增强,承载了县域近一半人口。同时,延安规划实施了一批覆盖农村、连接外部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40%的乡镇实现了电气化。

    创新扶贫开发新思路 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记者从延安市财政局了解到,近年来,延安每年都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把过去向分散居住的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把农民集中到具有公共服务的城镇和社区。农民可就近办理低保、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事项,就近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果。

    总人口260万人口的延安市还有在册贫困人口44.75万人。这些低收入人口集中分布在白于山区、黄河沿岸、洛河峡谷地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公共服务薄弱。如何改变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城乡一体化中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问题,延安将重点镇和新型社区建设与低收入村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实施移民搬迁。延安全市计划5年搬迁3.5万户、14万人,全部向县城、重点镇安置,让贫困群众也能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在吴起县铁边城镇,45岁的居民王百彦夫妻每天步行10分钟,从移民小区到镇上的标准化养猪示范场打工。王百彦的父亲在小区里开了一家诊所,一家人不仅住上了新房,还买了辆小轿车。“过去我们住在山里,交通非常不便,出门赶集需要走三四个小时的路。家里的地全部退耕了,我们2011年搬到镇上居住。现在比过去方便多了,挣钱的机会也多了。我一个人每年打工的收入就有4万多元。”王百彦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吴起县还实施了全免费、全覆盖的“人人技能工程”,对45岁以下的城乡青壮年劳动力和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这一举措为退耕后、移民后的农民就业、外出打工奠定了技能基础。中午时分,50岁的农民王明阳在自己承包的大棚里查看刚刚嫁接的黄瓜苗。“这些大棚都是镇里建成免费给我们使用,我和村里人合伙包了10个棚,每个人每年能有好几万元收入。以后技术成熟了,预计收入会更多。”王明阳说。

    打破旧有体制机制束缚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延安市打破了城乡行政区划、户籍管理、行政审批等长期制约延安发展的条条框框,制定出台《关于简化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审批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打破了体制机制的束缚,构建了助推延安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框架体系。

    延安还在陕西率先实行城乡无差别化户籍管理制度,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一体化,建立完善了老人、残疾人、孤儿生活补贴制度。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全国首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地级市;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市级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药价较配送前下降了30%。

    去年暴雨灾情发生后,延安还把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相结合,按照新建住房“告别窑洞、告别高边坡地带、告别窄沟陡坡地带、告别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带”的要求,鼓励群众进城进镇进社区购房建房。其中,60%的受灾群众选择在城镇地区重建住房。通过灾后重建,有188个自然村撤并,腾出宅基地转换为可复垦耕地近2万亩。

责任编辑: 杨云安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