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5-05 07:43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东方醒狮与世界交往之道
——习近平主席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二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徐剑梅 任海军 柳丝)睡狮沉沉一梦,世间沧海桑田。

    在不断奔涌前行的世界大潮中,中国——曾经衰老羸弱的东方睡狮,早已苏醒并焕发青春,抖擞精神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访问欧洲时打的比方,生动概括了东方醒狮与世界的交往之道。

    护佑平安、兼善天下的和平之狮

    在中国文化里,狮子历来被视为“瑞兽”,仁慈威严,象征着兴隆祥瑞。传统中国建筑每以石狮镇护平安,风气至今不泯。

    和平、和善、和睦,深植于东方狮子的精神世界与文化血脉之中。

    访欧期间,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

    “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他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深入阐述。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绵延数千年。“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自古铭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

    近代历史上,中国狮酣睡于固步自封的旧梦,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睡狮不醒,备受欺凌,非但不能对世界和平有所贡献,也无从护佑子民的平安。终于,睡狮在最危险的时候觉醒,发出“最后的吼声”。

    今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不仅是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清醒认知,也顺应着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绝不会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习近平主席的话语,传递了中国人民痛定思痛的共同心声。

    “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意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醒狮屹立东方,守护神州大地,守望世界和平。

    讲信修睦、上善若水的可亲之狮

    西方文学和影视剧中有两只著名的狮子:《纳尼亚传奇》中纳尼亚王国缔造者、狮王阿斯兰,充满智慧、仁爱、正义与力量;《狮子王》中活泼可爱、勇敢坚强的小狮子辛巴,历经磨难长大后捍卫和恢复了王国的和平安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阿斯兰和辛巴一样,中国这只东方醒狮是奋起自强的勇者,崇尚道义,可敬复可亲。

    “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习近平主席的欧洲行,延续着一个负责任东方大国的讲信修睦之旅。

    从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从推动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合作,到提出以理性、协调、并进为主线的核安全观,无不诠释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准则。

    无论交往国家的大小,中国始终平等相待,致力于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树立和强化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无论交往人民的贫富,中国人民从不忘记帮助过自己的朋友,也愿意用同样的胸怀对待他人。重情尚义,以诚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邦者下流”,习近平主席还以中国先贤哲语言志,表达了东方醒狮如同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

    ——“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衰落论’这样的说法,要抱着一种平常心,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开放理解的态度来对待。”

    ——“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在一时一刻,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

    而对他国发展经验,习近平主席虚怀若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师。”世上至柔,莫过于水,但它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东方醒狮与世相处之道,以古方今,无惭曩哲。

    求同存异、共享机遇的文明之狮

    “我们所处的,既是同舟共济的时代,也是个性彰显的时代,既是机遇前所未有的时代,也是挑战前所未有的时代。”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晚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写道。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中欧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态度去加强对话和沟通,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共享机遇,共迎挑战。”

    文章谈的既是中欧两大文明巨人在新世纪的相处之道,也是文明的东方醒狮与世界的交往之道。

    在阿斯兰和辛巴眼中,世间万物可以快乐并存。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人类文明之花万紫千红。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当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善于倾听对方意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大家的事情,就应该大家商量着办。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转折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多变,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密切交织。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但冷战的零和对立思维,傲慢的“历史终结论”心态,却仍在国际关系中挥之不去。

    “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面对变幻的国际风云,习近平主席表明中国的负责任大国立场。

    世人有目共睹,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国际体系负责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当代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和《联合国宪章》权威性的有力维护,为使国际政治经济治理更趋公平公正而进行的积极努力,带动了世界的发展。

    东方醒狮雄起,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和平而不是动荡,是进步而不是倒退。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同一历史进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险滩和礁石阻挡不了奔腾入海的河流,问题和分歧阻挡不了东方醒狮与世界互利共赢之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心胸有多宽,合作舞台就有多广。”

    墨子有云:“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对于中国这只和平、可亲、文明之狮,国际社会理应欢迎而不是畏惧,帮助而不是阻碍,支持而不是遏制。

    文明的繁荣、世界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不同文明,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习近平主席在欧洲之行最后一站——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对中欧年轻学子表达的期待,也是东方醒狮所期望的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进步之道,与世界其他文明互容、互鉴、互通之道。

责任编辑: 郭永国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