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非洲共渡“结构转型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5-08 08:25 来源: 中国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自5月4日起,中国总理李克强开始对非洲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四国进行访问,走访非盟总部并出席“世界与非洲”经济论坛。这是继习近平主席、王毅外长后,一年来中国高层领导人对非洲的又一次出访,充分表明了中非关系的密切程度,和非洲在中国外交、经济版图上的重要性。

    在外交上,中非大半个世纪来相濡以沫,在反殖民主义、反霸权主义和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等方面互相扶持、帮助,正是依靠非洲各国的帮助,中国才得以重返联合国舞台。如今非洲是世界上拥有独立国家和联合国会员数最多的大洲,而中国是唯一明确表示自己为发展中国家、愿为包括非洲在内各发展中国家代言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双方在国际舞台上,还需要继续相互扶持着走下去。

    在经济领域,中非存在密切的互补关系,身为“世界工厂”,拥有当今最大制造业产能的中国,需要非洲的资源和市场,而非洲一方面需要稳定的资源输出目的地,以换取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资金,另一方面也需要性价比良好、门类齐全的工业制成品来源,正是这种互补关系,帮助中国较为平稳地度过包括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内的一道道难关,也帮助非洲摆脱“失败大陆”的阴影,在过去10年间成为全球平均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可以说,自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20多年里,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双赢”的,自2000-2009年,中非贸易总额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3年达2103亿美元,是1965年的近2000倍,2000年的21倍多,自2009年起,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按照IMF的计算,中非合作对非洲发展的贡献度,如今已高达20%。

    然而必须看到,如今中国和非洲,已不约而同进入“结构转型期”。

    中国方面,自2012年底以来,产能过剩等问题日渐突出,人口红利正一步步走向枯竭,去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纲要,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谋求可持续发展,将逐步把目前重产能轻效益、重出口轻内需的经济模式,调整为更多依靠内需拉动的经济模式,这势必导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的重大改变,并影响到包括能源原材料需求、工业制成品价格等和非洲各国利益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非洲方面,随着劳动力的增加、购买力的增强(作为最年轻的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每年新增1100万年青劳动力,2030年非洲城市人口比例将高达50%,劳动力总数将达11亿,消费者总量更高达20亿,成为全球最大劳动力来源和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不满足于仅仅充当工业化和新兴国家的原料基地、制成品市场,而希望自己也能尽快走上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他们已越来越不满足于获得援助、投资,用资源换取外汇,再用这些外汇购买对方的工业品,而希望自身获得“造血”机能,尤其希望外来投资可以在当地创造新的产业和更多就业机会。

    倘两个“结构转型期”磨合不好,现有的双赢、互补关系就可能受到憾动和挑战,中非之间的密切、友好合作关系,也会因此蒙上阴影;反之,倘两个“结构转型期”磨合良好,现有的双赢、互补关系就可在新时期里得到发展、升华,进入互惠互利的更高层面。

    中国不仅需要非洲的原料、市场,大量过剩产能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出口,行将消失的人口红利,也需要某种意义上的接续;同样,非洲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借助更多外力,以突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力素质、产业缺口等方面的瓶颈,可以说,中非共渡“结构转型期”,存在良好的基础。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开创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来,是中非双方共同的期待,而要做到这点,就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具体的项目、合同,而应将目光放得更高、更深、更长远。就此次访问而言,预计签署的60多项涉及范围广泛的合作协议固然值得关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非彼此间着眼未来“共渡转型期”的未雨绸缪。(陶短房)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