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5-13 09:45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力量为世界和平发展带来正能量

                           ——习近平主席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九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刘华、崔文毅)“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在法国巴黎援引拿破仑的“睡狮论”,以新的生动概括,阐明中国同世界的交往之道、中国力量增强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

    以和平阳光驱走战争阴霾

    时逢一战爆发100周年,一个世纪前的那场战争成为欧洲热议的话题。人类到底应从一战中汲取怎样的教训?

    “只要世界人民在心灵中坚定了和平理念、扬起了和平风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访欧期间,习近平主席利用多个场合阐述反对战争与维护和平的相互关系,阐述中国人民珍视和平的坚定信念: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

    习近平主席的论述深刻表明:爱好和平犹如中国民族精神的遗传基因,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世代相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历史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并多次公开宣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主张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到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从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到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再到提出建设中欧和平稳定之桥……中国对和平的追求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和平,与人人息息相关,与国运紧密相连。作为和平的力量,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以自身发展助力世界繁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

    作为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负责。同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力量的不断发展,也正为世界的共同繁荣做出重大贡献。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未来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还将有超过5亿人次出境旅游。中国的机遇就是世界的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

    当前,中国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而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发展离不开伙伴。习近平主席的到访在欧洲掀起“中国热”,推动中欧政治关系迈上新台阶:

    --中法双方决定共同开创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

    --中德领导人共同宣布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中荷决定建立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中比宣布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和欧盟首次发表联合声明,宣示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中欧双方领导人同意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尽早启动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中方还同到访四国共签署120多项合作协议。

    “我们要建设增长繁荣之桥,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再次彰显中国对合作共赢的开阔视野与开放态度。

    过去一年多来,中国就对外合作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与方略:从正确义利观到“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到构建亚欧大市场……

    作为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同各国共担风险,共享机遇,为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贡献力量。

    以交流互鉴破除“文明冲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中华文明历经沧海桑田,却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同时,中华文明既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海纳百川的文明。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国人向来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坚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

    “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中国人坚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的是倚强凌弱,以大欺小,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应平等相待,和谐共生。

    中国不认同“文明冲突”,与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是一个道理。

    “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主席呼吁,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主席访欧期间,中法、中德宣布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打造双边合作第三支柱;中方决定在荷兰设立首个中国文化中心;中比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中欧承诺致力于做文明伙伴,互学互鉴。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几千年来二者相互促进、相映生辉。习近平主席主张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引领文明互容、文明互鉴、文明互通的世界潮流。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静水深流,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深层次动力。作为文明的力量,厚重而常新的中华文明将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这只睡醒了的善良的狮子,作为全球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并将继续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强大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 王欣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