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科技活动周:科技人文“两翼齐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5-17 16:35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上海5月17日电(王琳琳 许澜博) “2014年上海科技活动周”17日拉开序幕,为期一周的时间里,842项好玩有趣的科普活动将悉数亮相。25日“第13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将如约而至,届时,来自多所高校、政府研究机构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将走进基层,开展300余项紧扣热点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从尖端科技产品,到思辨人文讲座,2014年上海“科普盛宴”将迎来科技与人文的“两翼齐飞”。

内容新颖重实效形式创新乐参与

今年的科普活动将进一步突出新颖、亲民、互动和实效。“科技活动周”围绕“科学生活创新圆梦”的主题,汇聚了月球车原理样机,能“感知”、能“思考”、能绘画的各式机器人,高性能航空飞机模拟器,耐1000摄氏度高温的纸张,PM2.5采集仪,20年长寿命电池等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市民可亲身体验科技的新奇、有趣。

而“社会科学普及周”则将在一周里密集推出200余场讲座活动,既有诸如《上海未来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等高屋建瓴的宏观叙事,也有《舌尖上的营养与隐患》等与百姓相关的生活百科。

形式上,今年的“科普盛宴”也力求突破。“科技活动周”期间,来自国土资源部、安徽省、江苏省等全国多家科普基地参展项目将逐一亮相,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外省市科普场馆的精品展项;在主会场200多个参展项目中,80%以上都是互动体验展项。此外,为期两周的“科普盛宴”还将通过二维码扫描、微博、微信、移动APP等进行全媒体传播。

“科学奇异果多思多美味”是科技周的亮点之一,许多实验室中“新鲜出炉”的科研成果在这里完成“科普转化”。观众不仅可以在模块化的移动箱体上“解开”习以为常却鲜有思考的科学疑问,同时还可在展览中动手操作、切身体会到物联网、制动能量回收、裸眼3D等新技术带来的震撼。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说,科普工作者要多思考科普传播如何在内容上突破、在形式上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增强科普巡展的吸引力。

打通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

为了把更多“好声音”、“好头脑”传递至上海每个角落,今年的“科普盛宴”重在打通科普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工作处副处长朱翯告诉记者,“科技活动周”期间,全市842项各类科普活动中,635项为区(县)、街镇、社区组织活动,基层活动占比达75%。

在“社会科学普及周”期间,主办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也特别推出了“社科专家走基层”和“社科知识进万家”板块,记者从活动项目一览表中发现,百余场讲座几乎遍布上海各个区县,科普艺术展演、科普主体巡演、科普进社区等各类活动分散于公寓楼宇、公园绿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众多基层社区。

打通科普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拉近彼此的距离,更要抚平民众心灵的“沟壑”。近年来,逐年增加的医患冲突和暴力事件引发了社会的焦虑。对此,上海市社联将携手市科协共同推出“弘扬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科学与人文专题对话,邀请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胡守钧,上海中山医院教授杨秉辉等学界、业界知名人士,从不同视角出发,围绕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探索科普传播新路径

科学普及既需要“科技活动周”式的集中开展,也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与投入。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马兴发说,除政府投入之外,社会上也蕴藏着很多优质的科普资源,许多机构、社会组织和热心公益的个人都从事着科普传播事业。但是,目前科普资源总体还比较分散,资源的利用效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政府可在科普传播中更多地扮演引导者角色,而将内容填充的工作让渡给民间,从而促进科普传播迸发出更多活力。

在科普传播的内容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普工作处处长应毓超说,科普工作不光需要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品格等科普内涵问题同样重要。目前,我国对科普传播文化层面上的重视仍有待提高,这包括科学的文化精神、科学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家的文化素养。因此,他建议,未来可考虑将社科类科普传播放置于更加显著的位置。

责任编辑: 卢静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