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半增加1家博物馆 功能发挥了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5-18 20:37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南京5月18日电(记者 蒋芳、廖翊)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记者在活动主场南京采访了政府有关负责人和博物馆界专家。他们在充分肯定近些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表示担忧。馆多了,藏品保护问题却日益凸显;参观人数多了,向观众展示的展品却少有变化;展览数量猛增,同质化现象严重……

建得多建得大是否养得好?

1天半增加一座博物馆的增速可谓“世界第一”。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这一高速增长的态势,表明各地政府重视,以及社会和民间参与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热情。

新建博物馆是否存在人们诟病的盲目求大求奇?南京博物院新馆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不否认。

“最近几年在建新建的博物馆规模呈越来越大趋势,动辄数万平方米,一些省市新馆面积甚至达到十万平方米。”他说。

与之相对应,博物馆藏品保护问题却日益凸显。

记者了解到,不少博物馆现有库房面积、文物保存设施、藏品保护环境等均难以达到文物保护要求。河南、河北、陕西等省的一些县级博物馆,还在用白灰吸潮、脸盆加湿这样最原始的手段保护文物。四川博物院馆藏最著名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甚至出现了掉粉、画卷粘连等无法打开的状况。

“博物馆缺少运营费用是全球共性问题。希望中国令人惊喜的数量增幅背后,推动者不只有政府一双手。”刚当选为“中国博物馆友好使者”的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尤金·贝林先生表示。

日均百万人次进馆能看到什么?

去年,我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63777万人次,日均170余万人次。这一快速增长,得益于博物馆免费开放加快。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2780个,占上报博物馆数量的80%。

然而,将这一看似惊人的数字与13亿人口的比较,平均每位公民约2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每位国民每年3-5次走进博物馆。这,多少可以判别在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博物馆职能履行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说,这主要是我国不少博物馆在适应快速发展上,表现是沉寂的、迟钝的,有时甚至是冷漠的。这种弊病主要体现在:博物馆与公众现代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不强,难以唤起更广泛的关注;缺少变化,难以吸引公众不断走进博物馆;不能提供更多富有创造性的启迪,难以引起公众深入探究的兴趣,等等。

展陈水平不均,同质化严重

宋新潮透露,2008年免费开放之前,全国博物馆年展览数量约7000个,现在每年约2万个展览。然而,在迅猛增长背后,同样无法忽视的是,大馆大热,一些专业博物馆无力策展,导致门可罗雀。

“大型博物馆因为藏品太多而无法一一展出,很多中小博物馆则因为藏品少且珍贵,舍不得拿出来展。”中国海盐博物馆负责人说。

苏州碑刻博物馆是1986年成立的,馆长陆雪梅告诉记者,与苏州博物馆这种大馆门前总是排起长队相比,碑刻馆就冷清多了。由于馆藏条件不够好,外来大馆的交流藏品就少多了。为了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碑刻博物馆近两年主动策划了原创展览,以提升对观众的吸引力。

宋新潮表示,中国有13亿人口,有4165座博物馆,平均31.2万人一座博物馆,与发达国家每5万人一座博物馆尚有很大距离。但是,很多博物馆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明确宗旨和收藏边界。

责任编辑: 卢静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