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最后一公里 让好政策起到实际效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6-09 20:12 来源: 中国广播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李克强总理上周五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来自北京、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广东和四川等8省市的政府一把手参加了会议。

    今年二季度以来,经济发展内外部条件并不是非常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出台了15项重大新政策。如此大的政策集中出台的规模并不常见。在上周五的座谈会中,李克强总理专门强调,中国经济是干出来的,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已有的各项政策是否已经落地。

    15项重大政策如何落实,选择这8个省市的一把手参加座谈会有什么深意?

    关于这个话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学家徐洪才对此做独家解读。

    经济之声: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这次经济工作座谈会,刚好是在二季度即将收尾的时候,前面我们也说到,今年2季度有15项重大政策密集出台,选择这个时间点来召开座谈会,您如何理解会议的背景?

    徐洪才:首先,上半年宏观经济总体上下行压力比较大,国际上舆论也比较多,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在逐步显露。同时,我们大规模的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这些政策都有待于落地,有待于执行。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选择性地选择这8个省市,主要是想传达国务院的一些政策意图,同时要了解基层的一些具体情况和困难,沟通信息。大家要统一认识,找到问题症结之所在。下一步我们主要是给大家打打气,鼓鼓劲,最终要为全年的政策目标服务。

    经济之声:从去年3月开始,李克强总理至少召开了8次座谈会和部分省市负责人面谈经济,这次参加座谈会的参会人员,既有来自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也有来自东北老工业区的,也有来自西部省份的负责人。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省份?这些省份所面临的问题是否有一定的共性?

    徐洪才:这8个省份本身的经济基本情况有一些特点:黑龙江是老工业基地,它的产业结构是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市场发育不完整,当能源价格下跌的时候,经济增长所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山西是能源大省,在钢材、煤炭价格急剧下跌的情况下,它的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也下降的很厉害;沿海地区特别是像江苏、浙江、广东等这些出口大省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外需波动,我们也出现了经济下滑的情况;四川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省份,它的外贸逆势上扬,但固定资产投资作用较大,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个在量的扩张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转型升级提高质量的问题。

    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全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比较大。与此同时,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的任务在各个地方表现也不一,所以找几个代表性的省份举行座谈会,大家来共同解决问题。

    经济之声:目前来看,在经济领域我们面临不少问题,一方面,外部环境差强人意,虽然美国经济出现起色,但是欧洲经济依然捉襟见肘,导致欧洲央行采取了很少见的负利率政策;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问题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房地产行业疲软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多大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的是什么?对于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落实是不是重要内容?

    徐洪才:还是要发挥两个作用,一个是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两个东西缺一不可。过去我们是行政上制约干预微观主体的活动,从现在看来,老的一套已经不灵了,但如果放手不管,无所作为,听之任之,那经济可能也就一滑到底了。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整个的政策基调就是不搞强的刺激,但也要创新调控思路,精准发力,定向调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要发挥市场、发挥民间资本的决定性作用。我们要面对新情况调整思路,与此同时也要把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方面面统筹协调。归结为一点,就是要把我们今年上半年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改革和宏观调控的政策落到实处。

    经济之声:在这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国务院下一步会派出督察组,督查政策落实的“最近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此次督查将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等方式,“既督部委,又督地方”,督查中南海的各项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对于督察组的作用和引入的新方式您如何看待?

    徐洪才:这确实有一些新意,因为我们需要发挥顶层设计的指导性、积极性,同时也要发挥底层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我们现在面临很多的情况是,政策很好,但落实的情况比较糟糕,特别是中间环节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为官不作为的问题,部分官员缺乏责任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存在的,所以要进行督查,同时我们还要引入第三方评估,要发挥社会舆论、社会评价的作用,让评价更客观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坚决抓落实,否则的话,我们全年的政策目标、经济目标就很难保证。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创新,创新我们的工作方式,调控方式,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责任编辑: 康丽琳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