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博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仍需多方努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6-11 16:15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6月是高校毕业答辩期,有关博士论文的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中国博士质量报告》(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显示,60%的培养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学位论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选题较为宏大、空泛的问题。一些博士论文停留于对宏观现象的讨论,缺乏对具体问题、关键性技术细节或方法的证明,针对性不强。

  对此,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表示,无论是纵向和历史比,还是横向跟国际比,当前我国一部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还是很高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论文水平较低,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论文缺少问题意识 创新性不足

  武汉某高校左姓青年教师表示,现在的博士生功利心较强。为了发表论文,一窝蜂地研究某个热点问题,并非对此真正感兴趣,或有具体想要研究的问题。

  文献综述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国外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相比,我国不少博士论文虽然综述的文献数量多,但针对性不强,有些内容与论文无关,或缺少恰如其分的评述。“一些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中‘述’的能力较弱,实际上是研究文献的排列、综合,对其分析、提炼能力较弱。”陈洪捷表示。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天祥表示,对已有文献梳理不够将导致部分论文问题意识不强。他提到,我国当前的博士学位论文还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有的论文是介绍理论,没有进入到理论分析工具的话语体系之中,“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博士论文要求作者能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多位学者表示,当前博士学位论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新性不足。记者对100位高校教师和100位博士生进行调查,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65.4%的高校教师和68.8%的博士生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评价“一般”。

  陈洪捷对记者说,我国多数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属于借鉴、修正或发展已有的理论、方法或技术,在原始创新层面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

  据《中国博士质量报告》,有45%的科研单位的报告认为,在原创性方面,我国博士学位论文与国外尚有明显差距,一些基础理论类研究的差距主要是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运用新视角新方法、提出独创性观点与见解等方面。应用类研究多数属于跟踪国外的研究工作。

  武汉某重点高校管理学院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小朱对记者表示,不仅是博士生,有些教授也将国外成型的研究范式、模型引入国内,增改一些变量,用新的数据检验、解释一下,借此发表论文。

  博士论文质量近年有所回升

  学者认为,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下滑,但近年已有回升迹象。记者随机调查了数十位高校青年学者及部分博士生导师,38.5%的人表示前些年博士生毕业论文质量较差,近年正在回升。对此,记者调查的28.1%在校博士生也表示赞同。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认为,近年博士论文质量提高有多方面原因。例如,博导带学生的数量有了限制,过去一年带七八个博士生的博导大有人在。此外,国家每年资助一批博士生到国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学生视野开阔了,也更熟悉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

  近年,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也都采取了积极措施提高博士论文质量。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很多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都已全部实行“双盲”评审,通过匿名评审才能获得答辩资格。答辩后,教育部也加大了抽查力度。每年对上一年度10%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查,不合格的反馈至相关单位,并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直至取消博士点。

  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博士论文质量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是方方面面合力的结果。陈天祥认为,关键是要把外在的压力内化为学校、学院的内部机制。

  自教育部开始对上一年度10%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查以来,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就开始主动探索。除了博导外,学院给每个博士生配两名老师,共同组成导师组,全程参与学生论文的选题、结题、答辩等环节。同时,学院全体教师都参与进来,实行票决制。如果后期教育部抽查发现不合格的,相关院领导、导师及投赞成票的教师都有连带责任。陈天祥说,“我们要发挥集体智慧,在博士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实行全流程监控。通过制度约束,要求大家不能考虑其他的非学术因素。”

  要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周光礼认为,还需要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他对记者表示,未来应让市场在高等教育领域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借此来推动改革。最终应从国家学位制度走向学校学位制度,让各学校自律,对自己颁发的学位负责。

  此外,为了提高我国博士学位在国际上的含金量,周光礼建议,教育领域也需要建立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标准,通过学科国际评估,对自己的国际地位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而明确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等。(记者 明海英)

责任编辑: 满子会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