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要解决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 应该坚持双管齐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6-12 14:51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近日,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讨论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外汇储备过多,是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表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负担,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国际社会公认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是3个月的进口额,以2013年中国1.95万亿美元的进口额计算,外汇储备保持在5000亿美元较为合适。然而,201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8213亿美元,高出适度规模大约7倍。

6月12日上午10时,中国政府网邀请国家外汇局总经济师,兼任储备管理司司长黄国波,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作客在线访谈栏目,对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和改变外汇储备过多的局面等问题进行解读。管涛在谈到如何解决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时提到要控制流量,盘活存量。

两位专家首先介绍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黄国波谈到,保持比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对我们国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1997年以来,全球经历了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多次危机,我们有非常大规模的、充足的外汇储备,在冲击中,我们国家的实力和地位都得到了提升。

但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加大宏观调控难度。二是央行资产负债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一定的资产负债风险。三是加大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难度。外汇储备继续增长的深层次问题是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的问题,过快的增长透支了国内的紧缺资源、环境污染,问题在于我们为了这么大的外汇,外汇不能被实体经济吸纳,就是实体经济并没有把外汇用在实体经济的消费、投资等方面,现在只是以金融资产,比如以外汇储备方式持有,通过金融资产又回到了海外。

对于如何改变外汇储备过多的局面,管涛说,首先,政府早已明确不追求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外汇储备增减反应的是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在2006年底,党的十六大首次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

这些年我们干的主要事情就“调结构、扩内需、减顺差、促平衡”,中国政府一直在朝着向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看到这个政策已经发挥了一定的效果,货物贸易加上服务贸易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最高时2007年是10.1%,最近这几年已经降到了2%左右,已经远远低于国际上认可的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的合理标准,显示我们经济的对外平衡、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第二,我们要解决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应该坚持双管齐下,外汇储备过多一方面体现在控制流量。要解决好流量,控制好收支平衡,主要措施就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同时增加进口,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有序的合理流动,完善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完善应对预案,我们既要预防资本大量流入带来的冲击,同时也要防范资本集中流出可能带来的风险,要双向监测预警,坚守住我们的防守底线。

另一方面就是盘活存量。我们有这么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要完善大规模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按照我们提出来的16字方针,就是要“依法合规、有偿使用、提高效益、有效监管”,我们有些涉外经济领域的改革要和其他国内的改革协调配套,不可操之过急。还有就是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时候,同时也要兼顾到我们的增长、就业、通胀这些目标,不可能就外汇谈外汇,就平衡谈平衡。再有,既然国际收支平衡还有一个国际金融问题,所以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对国际收支平衡演变也会带来影响。所以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这个问题上,既要有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要有耐心和毅力。

在谈到如何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时,黄国波说:首先,外汇管理局和国家宏观部门一起积极促进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在基本平衡架构下,企业和各个投资主体以及消费群体会更多的对外开展投资和进口消费,那外汇更多的被实体经济所使用。在这个基础上,外汇局还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现在对企业“走出去”购汇方面没有什么政策障碍。这些年来,我们成立了委托贷款办公室,对银行的外汇资金不足给予了大力缓解,应该说提供了大力度的支持。通过国际收支更加平衡,通过人民币更加均衡的波动这种宏观环境,以及通过我们一些微观政策的推进,比如资本项目进一步放松管制,比如说通过外汇储备对银行的外汇资金的支持,通过这些方面来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

黄国波最后说,“走出去”面对很多机会,企事业面对很多风险,所以将本求利,量力而行,权责清晰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国际市场上机会能不能把握,还要决定于你的资金成本,无成本、低成本的资金肯定是短缺的,而且无成本、低成本的资金也不利于公平竞争,可能会引起盲目竞争、恶性竞争的情况,这些对企业效益都不好。外汇支持企业“走出去”还是基于有效防范风险、责任主体明确这样一个前提,还是要坚持市场化的运用。

责任编辑: 傅义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