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买有卖”标志中英合作迈入升级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6-20 09:45 来源: 光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编者按:6月16日至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英国和希腊进行国事访问。在访问英国期间,中英双方共签署数十项政府和商业间协议,取得多方面合作突破。内容涉及金融、科技、教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总额超过300亿美元。李克强总理还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对中国发展的看法。就此,光明网记者有幸邀请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欧洲部主任崔洪建研究员做独家专访。

    光明网:李克强总理为何选在这个时间点访问英国?您怎么看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年来的双边关系?

    崔洪建: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去英国,我觉得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去年卡梅隆首相访华以后,实现了中英关系的转圜,现在李克强总理回访,也是趁热打铁,有来有往,促使中英关系步入正轨,从而有助于之前部分停滞的合作可以重新开展。第二,中英双方都把对方视为对外关系的重要伙伴,而且两国有总理年度会晤机制,去年卡梅隆来,今年李克强总理去,都是按照这样一个机制来进行的。

    今年是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十周年,这十年来,尽管中间两国有很多曲折和波动,但合作和友好应该是两国关系的主旋律和基调。中国始终把英国当作有影响力的欧洲大国,中国对中英关系的定位不仅是在双边层面,还包括在地区和全球层面。如果从经济、贸易、人员交往这些资料来看,这十年两国合作的发展是很快的,中英贸易在十年间大概增长了三倍半,这个增长速度很可观。另外中英的人员往来方面,中国去英国的留学生,双方往来的游客,数量增长的也非常快,从这些方面来看,中英关系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这十年中,由于英国国内政治的因素,在处理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的时候,英国方面的行为影响了中英双方的合作。中英关系主要涉及到三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一个是人权的问题,一个是西藏达赖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涉港的问题。英国考虑的是一种政治平衡,体现了其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和功利性外交的平衡。但是这十年走下来,日益密切的相互交往和共同利益的增多,正在改变英国的这种政治平衡术。

    因此,现在看中英关系,无论是从高度还是广度,都要比过去十年来的大,这个节点的出访,也是双方想为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十年做更全面更好的规划。

    光明网:中英双方共签署数十项政府和商业间协议,取得多方面合作突破。内容涉及金融、科技、教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总额超过300亿美元。签署意义?有何亮点?

    崔洪建:数十项协议基本上囊括了已经合作的领域以及新增的领域,对于先前已经合作的领域而言,这次实际上是有一个升级的态势。首先看英国石油和中海油之间的长期合同,它可以保证中方在天然气供应上,避免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不稳定,在我看来,这是双边关系到了一定程度,才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单子。那英国方面为什么愿意签这样一个单子?这就表明英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有信心的。

    这次合作其他的领域还包括能源、核电、高铁等,也有比较显著的特点,我们过去和一些发达国家签类似的东西,都是我们去买,更多的是输入,但是这次是朝着一种更平衡的方向发展,我们既买也卖,既输入也输出,这个变化客观的反映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优势项目,这是和过去相比比较大的变化。

    光明网:经贸合作在中英合作甚至中英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崔洪建:中国和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的合作,经贸是基础,发挥着“稳定器”或“压舱石”的作用。中欧之间的地里位置相隔较远,政治和安全问题不是最优先的问题,经贸关系是一种主要的交往方式。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因为经济领域,贸易领域,是非政治领域,门槛比较低,容易取得成果和进步,所以经贸合作是中英合作的基础。此外,英国有着非常悠久的重商主义传统,它很看重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这就给中英关系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不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无论是从欧洲方面的需求还是从中国方面的需求来看,中英关系、中欧的关系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经贸关系上。在发展经贸关系之后,我们还要做更多的事情,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方面,双边会有更多的协调。此外,在涉及到国际秩序,或者是全球治理等大的议题方面,双边也有合作和协调。经贸关系是中英关系的基础,其扎实推进带动了双边政治、外交、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这一点无论是在李克强总理在英国签的协议中,还是他们的讲话都有所体现:中英之间的交往是有影响的两个大国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两个生意伙伴之间的交往,更不仅仅是“买卖”关系。

    光明网:怎么理解李克强总理所说的中英合作“不仅双赢,还要让世界受益”?

    崔洪建: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个说法。第一,当前国际社会发展变化很快,但归根到底是两种力量在博弈,一种是要合作,而且是要共赢的合作,另一种是对抗。中英都是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两国的政策和态度,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有很大影响,所以,中英两国的共赢合作,为世界提供一种共识,并能形成一种主流,有助于世界稳定,促使国际形势变化向合作共赢而非对抗俱损的方向发展。

    第二,中英合作能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例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保护主义容易抬头,而这既不利于本国发展,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英国长期以来强调贸易、投资自由化,中国也坚定的支持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这两个国家作为世界上大的经济体,如果他们能坚持贸易自由,投资自由立场的话,那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抑制保护主义肯定是有好处的。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两个大国的合作,一方面为全球政治安全方面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他们本身的合作无论是对周边国家,还是对世界都有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光明网:李克强总理在《泰晤士报》发表署名文章,阐述对中国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的看法。为什么要选择在英国媒体发表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崔洪建: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整个世界经济都面临一个信心不足的问题。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地区对欧洲的经济不太看好,因为他们的经济比重很大,担心一旦欧洲经济下滑,就会产生一种下拉的效应。与此同时,美欧对中国经济也有忧虑,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未来的前景有一些信心不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是要解决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但是在解决结构性的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副作用,比如经济小幅下滑。

    所以李克强总理借此机会,首先是回应西方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经济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他要告诉世界,中国暂时出现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是有意识的调整,不是被动的,也不是所谓的陷入了一个陷阱。相反,中国是要朝着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发展方式去转变。在《泰晤士报》发表署名文章,是以一种客观的方式去表达,更能赢得包括英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李克强总理告诉世界,中国未来的经济需要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需要不断的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社会的支持。这个支持一方面来自贸易和投资,来自于技术转让,而中国希望借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国际社会的投资来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李克强总理谈到了中国经济的情况以及要进行的一些改革措施,也是希望能产生一种倒逼效应。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改革,只有不断地引进外界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甚至理念,才能不断为改革提供营养和动力,所以总理在这里阐述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是很恰当的举动。因为我们知道,不论是和英国还是其他国家,外交已经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外交,现在的外交意味着共同发展,共同获益,代表一种更新的方向。(记者宋雅娟)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