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需要顶层设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6-26 08:4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之一是部署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会议做出五个方面安排:一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二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注重政策引导;三要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强化资源型产业布局导向;四要深化产业国际合作;五要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切实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用水。

    如此部署体现了产业转移的顶层设计意图,国务院希望通过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升级、行稳致远。产业的梯度转移并非新鲜事,在过去十几年,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的企业与行业屡见不鲜,它提升了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价值、助力产业升级,也扩大了中西部承接项目的机会、共享发展成果,还帮助一些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拓展了战略纵深。

    当然,过去东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项目转移有着较浓厚的行政色彩,违背了市场规律,盲目招商造成了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又如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被转移到中西部,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还有一些企业转移后才发现产业配套跟不上,市场一旦变化就陷入艰难处境。

    正因为产业转移利弊兼有,这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这既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无形之手,也需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的正是此意,昨天李克强就强调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好政府引导,让调结构和稳增长、惠民生互为助力。具体而言,这些顶层设计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产业转移需打组合牌,形成区域优势。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中西部常常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有欠缺,这就说明要想实现产业转移多赢,必须加大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在这方面政府可以有所作为。同时,在打造“硬环境”的同时,也需要兼顾“软环境”,前者需要时间和资金,而后者则需通过政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以促其实现。

    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产业转移利弊共存,既不要夸大转移的好处,也不要低估转移的难题,产业转移需要扬长避短。这里尤其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产业转移不能光由政府推动,更不能强迫企业去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用低成本、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自主转移。”李克强如是说。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它的迁移能否成功不只在地价、工资便宜,还在于当地产业链是否齐全。如果能形成转移企业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局面,那才真正激活了一个区域。

    其次,西部开发需要大视野,借力国际合作。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相当大程度是得力于对外开放,借力国际合作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也应如此,不只是把目光盯住东部沿海地区。此番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西部地区建设向西开放产业平台,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所谓向西开放,那是可以打造一条类似于丝绸之路的经济带,让西部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当我们不再以东部沿海为本位,就会发现广阔的西部地区正好地处亚洲的中部,它可以作为连接中亚乃至西亚国家的桥梁,一方面西部本土企业可以向外拓展,朝西走可能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也可以再向西招徕投资,或者让它们与东部优势资源共同落地于西部,如此在思维上左右开弓,才可能在实践中左右逢源。

    再次,切实保护环境,青山绿水是发展底线。过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东部地区一些污染企业西迁,往往尚未给西部地区带来多少福利,却已经破坏了西部环境。如今的产业转移当然要竭力避免这种问题,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要在确保环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只能走一条新的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产业转移是要把东部沿海的金山银山转移过去,在西部建造更大更多的金山银山,同时也要留住西部的绿水青山。(记者 田享华)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