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简政放权步伐还需加快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03 12:39 来源: 法制网
【字体: 打印本页

    7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7月2日中国政府网)

    事实上,早在1992年,中央就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此后《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到2020年,中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将达580到82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1万亿到3.0万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将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届时国内生产总值的11%。

    也正因此,今年下半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就将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列入议题,说明在本届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保障民生、狠抓落实的大背景下,如何尽快推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释放改革红利,已经尤为紧迫。

    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改什么、怎么改,这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从国务院常务会确定内容的字面来看,看似轻描淡写,但实则句句切中肯綮。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提出,要以改革开放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减少行政审批,在投融资、用地、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这其实说的是准入。记者近期在对厦门市正在推进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调研中了解到,有青年创业者创办旅行社,尽管工商登记注册的门槛已经完全放开,3天就可拿到营业执照,但此后向旅游局申请《旅行社经营资格证》,仍需很长时间甚至数月,而这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

    在此方面,今年初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针对海南旅行社面临的审批手续繁琐等问题,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纳入到当年重点推进的八项改革事项中。

    显然,要实现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的目标,就需要像已经全面铺开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一样,彻底拆除限制民间资本的“玻璃门”、“弹簧门”,真正让市场准入门槛降下来,政府相关部门简政放权的步伐还需要继续加快。

    对于如何拆除这些行政审批的藩篱,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有业内专家表示,比如旅行社办理分支机构,按照去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法,需要先许可再审批,而根据当前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企业注册实行的是先照后证,如何让不同的法律规定间综合协调、相互对接,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明确,要优化旅游发展软硬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乱涨价、“黑导游”和强迫消费等行为。

    这其实说的是监管。近年来,旅游业之所以乱象丛生饱受诟病,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除了部分中小旅行社无序竞争的原因外,也暴露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的问题。

    “在整体的法律体系没有健全前,将市场完全放开可能会有问题,但反过来,行政管理就没有问题吗?很多时候,不是制度不好,而是执行不好,比如滥用职权,比如多头管理造成的权责不清。”有专家指出。

    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尽快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监管程序和监管体系。比如,严加管制黑旅行社、黑导游,一经发现,可以施以行政赔偿性罚款。再比如,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诚信档案,加强信用监管,建立旅行社等级评定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使违法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只有这一系列的配套监管制度都健全起来,旅游市场才能获得规范有序发展,旅游发展的软环境也才会真正得到优化。

    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还提出,要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和内涵。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用创意设计创新旅游产品。

    这其实说的是创新。在当下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时代背景下,任何行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都需要不断更新思路、创新产品,这对于作为现代服务业排头兵的旅游业来说,更是如此。

    但如何创新,则是个问题。对于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国内早就形成一个比较共识的看法,都是深入推进市场化,把旅游业作为完全竞争的行业。

    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有业内专家表示,“眼下出现了一个‘反弹’,即旅游和地产行业的结合,这在推进市场化过程中,让人有一个顾虑,有些企业和团体可能会把旅游当作圈地的一种手段。”

    专家表示,在充分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下,产业融合确实是一种趋势,但如何引导其健康发展,形成良性竞争,不让政策走偏,这也是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余瀛波)

责任编辑: 宋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