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期待“阳光化” 缓释风险亦堵亦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10 19:48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 (记者 吴雨 刘铮)伴随金融创新的脚步,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并在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着作用。但与此同时,其中部分业务缺乏有效监管,长期处于“影子”地带,导致风险积聚。如何让影子银行走进“阳光”,这成为金融创新方面的重要课题。

    融资“借道”影子银行

    尽管,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量突破3万亿元大关,但不少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仍然为融资犯难,不得不“借道”影子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认为,“银行传统贷款以大型客户、集团客户为主,具有轻资产性质的小企业往往由于报表失真、抵押品缺乏等问题,难从传统融资渠道融资,催生了影子银行的出现。”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也坦言,“我们国家是一个间接金融为主的国家,银行资产占比太大,直接金融太少。”

    与此同时,在股市长期低迷、其他投资工具匮乏的情况下,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业务,得到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青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约9.5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资产余额10.9万亿元。

    “目前,银行发放贷款受贷款规模、存贷比等因素限制,规避监管政策、利率管制下追逐高收益也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创新。”黄志凌说。

    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传导

    影子银行在同业业务、理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方面的金融创新有目共睹。但不可忽视的是,影子银行由于界限不清、缺乏有效监管,暗藏的问题也不少。

    “由于影子银行资金的投向范围比信贷资金宽泛,部分影子银行资金投向了产能过剩、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并存在一定的资产泡沫,影响宏观调控。”黄志凌说。

    专家表示,一方面,一些信托计划和理财产品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的风险化解机制,成为风险积累的领域;另一方面,不少机构的短期逐利行为容易转化为非法集资、高利贷或诈骗风险。

    此外,目前针对民间借贷、PE投资基金等影子银行的监管相对较弱,甚至部分领域出现监管空白。据统计,目前P2P网贷平台已有上千家,交易规模达千亿元。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部分平台已出现挤兑、倒闭的问题。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指出,“随着经济的活跃程度下降,企业盈利放缓,加上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体经济的风险正通过两条路径开始传导,一条是银行体系,再有一条就是影子银行体系。”

    影子银行“阳光化”需疏堵结合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潜藏着一定风险。但一些专家指出,影子银行规模和风险总体可控,可通过疏堵结合、分类监管帮助影子银行逐步“阳光化”。

    “尽管我国部分影子银行也存在风险隐患,但充其量只能是局部问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目前我国各类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较小,衍生品不发达、杠杆率较低,而监管覆盖面相对较广,其风险可控程度也较高。

    2013年以来,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对理财产品销售、信托风险监管、证券资产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何跟上金融发展的形势来完善我们的监管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辜胜阻表示,下一步要积极推动金融监管的转型,加大风险排查,规范信息披露,建立预警体系和风险应急机制。

    亦堵亦疏,方为解决之道。吴晓灵指出,在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渠道,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工具。

    “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关注主要风险,尽快完善监管制度、手段,将影子银行疏导到良性规范路径上。”黄志凌说。

责任编辑: 郭慕清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