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仍在进行 警惕房地产下行风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15 10:3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字体: 打印本页

    受益于政策“微刺激”,6月经济复苏仍在进行。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6月及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多机构预计6月经济仍然处于复苏进行时,主要宏观数据会在5月初企稳苗头下继续向好。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出口复苏和强劲的基建投资在过去一个月抵消了仍然疲弱的房地产市场,从而推动6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进一步回升至9%左右。

    6月经济仍处复苏进行时

    二季度政策微调始终在持续,继4月、5月国家明确一系列减负范围和重点投资领域后,6月央行和银监会又相继扩大“定向宽松”的覆盖范围,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稳增长措施。

    受此推动,官方PMI和汇丰PMI均继续改善,官方PMI从5月份的50.8升至51,创6个月以来新高,汇丰PMI也在年内首次升至荣枯线以上。

    交通银行报告称,6月与工业发电量高度相关的全国重点电厂供煤数量呈现出小幅回升态势。受益于前期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 “微刺激”政策,6月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部分重资本行业产值增速将有所回升,预计当月工业增加值能从上月8.8%回升至9%。

    投资则可能与工业增加值保持一致的小幅回升节奏,格局将呈现出强劲的基建投资对冲低迷的房地产投资之势。

    汪涛分析说,虽然信贷条件略有放松,但房地产活动持续低迷。高频数据显示,在去年基数并不高的情况下,6月主要城市房地产销售同比跌幅扩大。

    “对开发商而言,这加剧了库存积压和资金周转压力,因此我们估计6月新开工继续同比回落,在去年较高的基数下跌幅可能达到两位数。6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依旧低迷,甚至进一步下滑。”汪涛说。

    她认为,相比之下,得益于政策和资金支撑力度加大,基建投资可能将保持强劲增长;而近期出口复苏也有望缓和房地产活动下滑对制造业投资的拖累。再加上去年的基数相对较低,估计6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升至17.3%。

    政策助经济实现前低后稳

    在“2014年和讯中期策略会”上,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直言,在政府稳增长政策实施之后,今年中国经济前低后稳的可能性在上升,经济不会一路下行。

    他说,未来国企改革很可能会加速,区域经济方面,像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都有发展潜力,中央政府有很强的动力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财政将继续积极扩张,而货币政策定向宽松力度也会加大。

    汪涛说,到目前为止,决策层并没有通过传统工具来全面放松政策,而是不断创新政策工具来进行“定向宽松”、“区间管理”,这其中有多重原因。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和国企挤出了私人部门信贷需求,导致信贷向实体经济的传统传导机制效力下降,地方债务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也会影响政府调控方式的选择。

    交行报告称,政策虽能为经济增长托底,使其不至于滑出增长 “下限”,但由于内外需求难以趋势性恢复,因此对于下半年经济反弹的高度也不能有过高期望,初步预计2014年我国GDP增速将小幅放缓至7.5%左右,且季度波动将明显收敛,全年运行平稳。

    警惕房地产下行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位经济学家认为,决定未来宏观调控力度与节奏的主要因素在于房地产走势,尽管楼市低迷不会导致经济崩盘,但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却必须高度提防。

    诸建芳在上述策略会上说,今年以来房地产正经历中长期的深度调整,这意味着持续15年的房地产黄金时代即将终结,中国将进入后地产时代。

    这并非是件坏事,但经济短期却会承受相当的压力,诸建芳解释说,房地产整个产业链对经济的影响大概占15%,新兴产业大概占10%,预计2018年将完成两者对经济影响力的互相转换,但在调整期中,地产产业链下行,新兴产业缺乏替代实力。

    “这种情况下政府一定会稳增长,如果不采取一些稳定的措施,经济会出现快速下降,就业、税收和企业盈利都会面临危机。”诸建芳表示。

    交行报告判断,预计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降至10%的水平,将成为拖累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

    汪涛说,决策层守住7.5%左右增长目标的决心明确无误,而房地产持续下滑、且去年三季度基数较高使得后续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下行风险。预计未来几个月将会有更多宽松政策出台,虽然这些措施仍将被冠以“微调”或“促进改革”、而非“强刺激”。

    瑞银预计,这些措施包含进一步扩大“定向宽松”范围,加快财政拨款,悄然放松表内贷款额度等,加快推进有利于增长的改革,侧重激发民间投资等。(记者 胡健)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