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兑现承诺来树立政府诚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17 08:57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出台政策措施推进情况督查汇报并部署狠抓落实与整改,强调要强化责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此前,李克强总理曾数次发声:国务院出台的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6月25日至7月5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察组,对16个省(区、市)、27个部门和单位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

    显而易见,国务院这次常务会议,所强调的重点就是要通过督查和严抓落实,不折不扣的向全国人民兑现政府工作报告所作出的承诺。

    《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保证完成。这是7月16日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上的强调,这项承诺是否能够确保实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诚信,如果延伸来看,国家的诚信实际上是各地各级政府诚信的“和值”,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所向群众作出的承诺,都必须不折不扣的予以兑现,否者,地方政府的诚信不在,国家对人民的诚信也将大打折扣。

    然不能不让人有所警觉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朝令夕改”,地方政府官员“脚面上支锅---踢掉就走”的失信行为依然不同程度的出现,更不乏屡屡出现“拍脑袋决定、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荒诞现象,这种严重损伤政府诚信的行为不只是出现在地方政府重大项目工程决策落实之中,甚至还逐渐向基层村乡镇一级蔓延,极个别乡镇政府领导甚至能“吃垮”一家路边店,被老百姓起诉到法院要“吃喝账”,新官不理旧事,上任领导的集体决策被新任领导“推倒重来”的现象时常见诸媒体,凡此种种都对各级政府的诚信造成了极大挑战。

    但也不能不说的是,这些损伤政府诚信的行为,在给百姓群众对政府感情带来极大伤害的同时,也确实很少属于“新账”,绝大多数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但历史遗留的“烂账”可以迅速还清,因“烂账”所损伤的政府诚信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弥补,在时下和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如何在还清旧账不欠新账,修补过去丢失的政府公信的同时,又要不折不扣兑现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的承诺,这就需要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高度树立诚信观念,以良好的诚信和严格扎实的工作落实,确保各级政府向人民群众所作出的承诺一一兑现,只有各地各级政府向群众所作出的承诺完全兑现,才能支撑起国家政府的公信,才能够让全国人民对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充满信心。

    用政府诚信兑现庄重承诺,反过来用兑现承诺来树立政府诚信,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加速的厚重循环,在这一循环过程中,需要每一位地方官员甚至最基层的领导干部,都要在群众面前“唾口唾沫是根钉”,说什么就是什么,做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尤其是对于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和各地方工作报告所确定的民生项目及承诺,不能有任何“偷工减料”行为,对于落实不力等有损政府诚信等问题,必须要按照国务院常委会所部属的那样,既要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又要列出清单,明确时限、落实责任、逐项整改,兑现承诺。需要细化配套措施的,要限期出台;落实条件不完全具备的,要促进尽快到位;协调机制不健全的,要抓紧建立机制、明确责任人,同时加快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整改情况要限期报告国务院,决不允许“走过场”,确保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7月16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还严肃指出:我们不仅要完成今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兑现向人民的庄严承诺,还要为今后的中长期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这是我们大家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担当与责任。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落实国务院部署的各项工作排出时间表,按质按时完成,“切实取信于民”。“人无信则无人信。政府一旦无信,政令就不可能畅通。老百姓随时随地在看着我们呢!”李克强要求,必须改变“重部署轻落实”等问题,真正建立起督查长效机制,为政府“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提供制度性保障。

    这就可以看出,国务院的督查触角不仅已经深入到各级政府的最低层,各级政府在落实中所呈现的弊端和问题也已经摆在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办公桌上,事实上总理所指出的这些问题,媒体舆论不仅每每曝出,普通百姓群众更是感同身受,现在各地各级地方政府唯有不折不扣抓落实,务实求真不走样。严格按照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所作出的承诺,用百倍的努力向群众兑现,只有兑现承诺,才能提升政府诚信,很多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诚信及公信力,正被某些官员的种种浮躁作风慢慢消解,这种情况必须要得到强力遏制,各地各级政府所存在的某些损伤政府自身诚信的行为与现象,不能也不允许再存在下去了。(朱永华)

责任编辑: 郭永国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