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须实现督查常态化长效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17 09:17 来源: 法制网
【字体: 打印本页

    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出台政策措施推进情况督查汇报并部署狠抓落实与整改。会上,李克强再次强调,各级政府要坚决消除不作为、不担当的“懒政”,切实负责、真抓实干、务求实效。(7月16日中国政府网)

    为树立勤政守信的良好政风、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6月25日至7月5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区、市)、27个部门和单位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

    从此次督查情况看,地方和部门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取得积极进展,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督查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政策落实环节多、进度慢,一些地方和部门重布置轻落实,存在推诿扯皮现象;部分干部缺乏责任意识,遇到困难“躲着走”、不作为、不担当,懒政松懈,有的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

    10天督查查出问题“一箩筐”

    当天的汇报发言中,一位督查组组长着重提到了一些干部中存在的“不作为”现象。“一些工作人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心态,担心‘多做多错’。群众总结了顺口溜,说工作人员‘不跑、不吃、不拿、不要,但是不干’。”他说。

    李克强听到这里,面色凝重地说:“目前在政策落实中确实存在推诿扯皮、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等问题,也存在‘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等现象。”他说,“但同时让我担心的,是一些干部缺乏责任意识,遇到困难躲着走,不作为、不担当。这样的‘懒政’更危险!”

    “不作为、不担当,这样的‘懒政’更危险。”一句话,道出了总理如此重视此次督查情况的“心结”所在。事实上,为了走出“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怪圈,自本届政府履职以来,李克强总理已经数次发声:国务院出台的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然而,多年以来形成的沉疴还是令人失望地依然存在着。

    《法制日报》记者在对近期媒体就此次督查进行的报道梳理后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还着实不少,比如:有些项目名义上取消了,但把审批改为前置性备案,不完成备案就不能做,还是变相审批。不少企业反映这是“明放暗不放,放小不放大”,政府“没撒手”;

    有行业协会和企业反映,扶持企业政策落实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些政策“看上去很美”,但很难落实到企业身上;

    一些政策顶层设计有了,指导性意见有了,但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不够,造成不接地气、衔接不畅;还有一些政策出台后往往在部门或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一挂了之”,缺乏对政策的详细解释说明,公众不了解,政策效果自然“打折扣”;

    县级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还没有实施,“监管越位、服务缺位”问题比较突出。不少企业反映,县级项目审批环节仍然过多,政务大厅更多是“收发室”的作用,真正审批都还在各个部门后台进行,一站式服务窗口,不能真正一站式快速办结。

    “国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不少,但是我们市县两级基本感觉不到。”类似这样的反映,督查组同样也听到了不少。

    ……

    三方面原因造成“懒政”思维泛滥

    专家指出,这些令人痛心的现实背后,既暴露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抓落实认识有偏差、作风不扎实,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

    “这样的结果应当都是意料之中的。”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颇有几分无奈地表示。

    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一是利益问题,二是体制问题,三是惯性思维问题”,王锡锌一阵见血地指出。

    在王锡锌看来,此次督查发现的这些中央政策到地方后被打折、变通甚至落空的现象,其实是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的问题。

    “因为简政放权,首先一定会触及许多部门和地方的利益,因此,当改革真正涉及利益的时候,各种阳奉阴违、明放暗不放的情况自然就会出现,以防自己利益受损,这也正印证了过去总理讲的“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难”。王锡锌说。

    至于体制方面的原因,王锡锌认为,由于监管权力的多部门化,需要改革是系统性的多部门联动的,而至少到目前为止,这种机制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也就使得一个部门进行改革时,往往会受制于别的部门和上级单位。

    谈到惯性思维,在王锡锌看来,长期以来,在许多地方部门,不作为、不担当的“懒政”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正是这种思维使得目前的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很容易沦为走形式、走过场的局面。

    要切实增强地方人大对政府监督权

    在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强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保证完成。

    “我们不仅要完成今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兑现向人民的庄严承诺,还要为今后的中长期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这是我们大家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担当与责任。”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落实国务院部署的各项工作排出时间表,按质按时完成,“切实取信于民”。

    对于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这一要求,王锡锌认为“非常具有针对性”。

    “在很多地方,每年开两会的时候,都会做出一番宏大的承诺,开很多空头支票,这种情况在以往并不少见。但到最后,这些目标肯能有很多没有兑现,这就使得政府的威信受到影响”。王锡锌说。

    “这种空头支票的另一个结果是,使得人大对政府的监督不能兑现,实际上就是对当地的民众说空话,导致我们政府的许多计划落实不了,民众不满意。”王锡锌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切实增强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权,要让地方政府领导到人大接受质询,有效行使人大监督的权利。

    实现督查长效机制关键是制度创新

    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李克强在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在建立督查长效机制上用心下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构建常态化督查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和工作协调,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

    对查出的问题要坚决整改;对地方遇到的困难,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服务、帮助解决。用立行立改的实际行动提升政府公信力,使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造福人民,并为今后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对于李克强总理此次明确提出的“要建立督查长效机制”,王锡锌认为“既有新意,也很必要”。

    他认为,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说,过去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主要都是通过泛泛的层级监督来进行。而这种监督方式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比较宽泛,不够具体,主要是通过报告、自查等方式来实现;二是带有运动化的性质。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就肯定会让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王锡锌指出,所谓督查,就是为了检验上级政策实施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监督和检查,因此需要常态化、长效化,而不是运动化的,只要形成了这种机制,就能解决以文件对付文件,以会议对付会议,也能解决最后一公里不能落地的问题。

    “关键还是怎么进行制度创新,比如由哪个机构来负责,享有什么样的职责职权,责任怎样法定,等等。总之,长效化的核心其实就是制度化,不能搞成靠政府动员的运动化的东西。”王锡锌说。(记者 余瀛波)

责任编辑: 郭永国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