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完成航段预定下潜任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28 20:24 来源: 海洋局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当地时间7月25日和27日,“蛟龙”号在采薇海山区进行了2014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5航次)第一航段的最后两次预定下潜任务,本航段在采薇海山区的作业圆满收官。

    7月25日,潜航员傅文韬、工程技术人员李宝钢和科学家王春生驾驶“蛟龙”号,下潜采薇海山区。此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为2104米,“蛟龙”号在海底进行了近底航行,观察、拍摄了富钴结壳和巨型底栖生物的高清视频和照片,采集到了数量众多的样品,包括2块岩石、4块结壳、8升海水、2管沉积物、3个海绵、2个珊瑚、3个海蛇尾、2个海百合、1个海鳃、1个虾、1个海胆、1个海葵、1个海星,其中,绿色海百合样品为首次采集。

    “蛟龙”号当日完成作业返回时,作业海区风浪陡增,达到5级的海况已是潜水器回收安全标准的极限。回收过程中,为潜水器挂缆的蛙人在大浪中跌落入水,后被及时救起。在各岗位人员的协力配合下,潜水器最终被安全回收至母船甲板。

    2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采薇海山北侧山麓,完成了本航段最后一次预定下潜,再次取得多种海底样品。此次下潜人员为唐嘉陵、邓希光和高翔,最大下潜深度为5755米。这也是“蛟龙”号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以来搭载科学家到达的最大深度。下潜作业共取得8升水样、4管沉积物、1个海绵、数颗结核,拍摄了海底矿物和巨型底栖生物高清视频照片,开展了800米测深侧扫作业。

    在下潜作业结束之际,现场总指挥刘峰总结认为,在整个第一航段,“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体技术状态稳定,未出现新的技术故障,相关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通过加强维护保养,布放回收系统技术状态稳定;船舶各部门拼搏奉献,确保了船舶正常运转,有力保证了本航段有关任务的完成。

    自7月16日在采薇海山区开展首次下潜作业以来,“蛟龙”号11天内在海山的不同区域完成了8次下潜作业,体现了潜水器进行高强度连续作业的能力。通过这8次下潜作业以及去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在该区域的下潜作业,科学家详细解剖了我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海山区,对海山东、西、南、北四面的巨型底栖生物及其分布规律有了详细了解,履行了国际义务。

    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介绍,该区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优势类群是海绵动物,主要分布在采薇海山的南、西、北三面。海山东面的优势类群主要以珊瑚为主,海蛇尾、海百合和鱼类也是数量比较多的类群;在3000米~1500米水深段,底层海流和地形是控制底栖生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责任编辑: 郭永国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