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策落实不力要追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31 09:16 来源: 经济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部分政策落实力度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出现“最后一公里”问题和“梗阻”现象。为坚决避免政策落实“打折”,要加大督查力度,排除地方利益干扰;要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发挥正面引导作用;要加强地方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和执行方面的培训

    “各地区、各部门要构建常态化督查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和工作协调,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近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出台政策措施推进情况督查汇报,并部署狠抓落实与整改,强调要强化责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务院采取了定向降准、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一系列定向调控措施,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但与此同时,部分政策落实力度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出现“最后一公里”问题和“梗阻”现象。有些地方重布置轻落实,以文件落实文件,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存在滞后性和行动偏差;部分干部缺乏责任意识,不担当、不作为,进行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由于仍存在事权不清、权责不明、利益不均、机构重叠等弊端,一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地方和部门利益牵制,遭到拖延应付等庸政懒政行为羁绊。

    一方面,中央要求地方政府简政放权,通过放水养鱼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但由于“土地财政”等利益机制的存在,少数地方政府总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的准则,而整体的利益调整会在短期内导致地方利益的损失。另一方面,在行为受到更严格的约束后,部分官员产生消极怠工心态,不当作为的少了,不愿作为的多了,有些地方出现“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工作心态和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状态。此外,政策理解能力有限也是定向调控执行不力的重要因素。部分干部经济专业知识薄弱,对定向调控等政策理解不透,思维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导致工作方法简单、措施乏力、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三番五次发文要求加强监管、落实政策,但有时无法收到理想效果。比如定向降准措施,部分银行通过虚构项目、借用身份、套取贷款甚至做假账等方式,将资金投向高收益领域。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必须与督查工作严密配合,做到依法追责、限时整改。

    其一,要加大督查力度,排除地方利益干扰。通过责任追究、严肃问责等方式,堵住利益输送管道,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还应破除政策措施落实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和强化政策落实的制度保障,提高行政效能,增加抵制政策者应付出的成本,促使政策落地。

    其二,要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比如针对“三农”、小微企业贷款收益低、成本高的问题,建立利息补贴机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风险较高的问题,建立信用贷款风险准备金制度,以保障银行借贷资金安全。这些措施都能缓解银行对定向贷款的抵制情绪,提升定向调控效果。

    其三,加强定向调控政策培训,强化地方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也是督查工作的应有之义。地方工作人员是政策落地的关键环节,督导地方提升政策执行水平是政策落地的有效方法。对此,可在组织专家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通过督导地方政府建立定期培训、教育机制等方式,推进定向调控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赵梨渊)

责任编辑: 穆淼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