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多重红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31 09:52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对于户籍制度改革,公众可以说期盼了多年,也呼吁了多年,但一直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几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里面看点颇多。比如,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又比如,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等。这些不仅让人感觉眼前一亮,而且真正感受到了户籍制度实质性改革走来的脚步。

    这么些年来,公众期盼改革,是因为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桎梏。其脱胎于计划经济年代,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今天市场经济如火如荼,人口流动已成为常态。现行的户籍制度就像一块骨头,卡在无数人的喉咙口,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仅严重侵害民众的迁徙自由和公共福利,也影响到城市化的正常推进,因而受到来自民间、媒体以及学者专家几乎一边倒的抨击。

    因此,《意见》的印发很快引起社会热议。尽管此轮户籍制度改革并未“一放了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落户还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但就现阶段来说,其所释放出的改革红利已经够中国社会消化好一阵了。

    首先,此举无疑将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因为根据《意见》,我国即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今后,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这势必激发许多人的“进城”冲动。而由此所带来的消费、住房等需求,将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长期而强劲的内需动力。

    其次,此举推动了社会公平。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扭转长期以来困扰城市非户籍常住居民的社会贡献与福利回馈不对等的问题。过去,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品的获取多余户口捆绑在一起,所以许多人尽管长期工作、生活在一地,为其贡献了消费、提供了税收,却因为一纸户口的关系,无法享受到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情况侵害了这部分的权利,违背权利、义务向对等的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培养新居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城市缺乏必要的向心力。其结果是一旦老家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这些人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家”。这些年困扰长三角、珠三角的“用工荒”问题,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拜户籍制度所赐。 

    所幸的是,按照《意见》中所提到的相关改革思路,随着居住证制度的执行,特别是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建立健全,将实现非户籍常住居民社会贡献与福利回报的对等化。更重要的是,随着原先附着在户口本上的公共福利被逐步剥离,户口的经济价值将随之下降,而这将大大减轻下一步户籍改革的压力,为进一步改革甚至最终废除户籍制度扫清障碍。

    所以,有理由相信,只要这份《意见》能得到有效落实,那么打破城乡二元机构,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户籍制度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也将借助其所释放的改革红利收获又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何平)

责任编辑: 穆淼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