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在灾难面前更从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8-05 09:0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初步统计,地震造成了上百万人受灾,数百人死亡,上千人受伤,倒塌和损坏的房屋达六七十万间。毫无疑问,天灾又一次考验着历经苦难、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亦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抢救被掩埋和受伤的人员,并在不久后赶赴地震灾区,并徒步进入震中龙头山镇,实地察看灾情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专家分析认为这是当地百年以来最强地震,国家一级响应已启动,各项防灾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我们祈愿灾区人民平安,灾民能够获得及时和全面的救助,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虽然地震是天灾,人类对其发生的规律尚不能完全掌握,灾难具有不可避免的特性。有数据称,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在灾难发生前就做足防灾减灾的准备,让人民在灾难降临时更从容,让灾害的损失更微小。

    首先,在地震带或地震多发区域进行全面的建筑普查和加固,提高居民住宅和教育、医疗等公共场所的建筑抗震水平。2012年,四川宣布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完成,四年间共投入1.7万亿元,据称百姓生活已超灾前水平。如果我们算一笔账,这笔巨资在地震之前就能投入汶川,哪怕是百分之一的额度,170亿资金也可能极大地改善汶川的抗震能力,毕竟当地财政预算收入不过1亿,即便还有高烈度的地震发生,其损失和代价都将大幅减少。

    这样的安排看似规模太大,但具体分解下去,并没有太大的障碍。可以由相关主管部门先行摸底调查,确定地震带上县级单位,然后每年大约投入1000亿,分配给10个县级单位进行防灾减灾的专项改造。这样十年就能强化对100个县、数千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相比这五年来,我们重建汶川、玉树、芦山等地震灾区投入近2万亿的资金,还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付出。

    其次,大力强化防灾减灾的预警机制建设。根据报道,此番鲁甸6.5级地震,被一套名为ICL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该系统按照预估烈度大于3.0度的原则,触发了分布在云南昆明、云南昭通、云南丽江、四川宜宾、四川凉山等地的26所学校的警报。尽管这样的成功案例还并不常见,但这也充分说明地震预警是可行的。

    日本与中国同处于地震多发带,它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实时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能够在地震爆发后极短的时间内,向相关地区的民众传达地震波将要到达的信息,并且尽可能地将各种特殊情况考虑在内,使预警信息“无所不至”。而这一点,中国完全可以借鉴日本的模式,通过各种现代化设备和手段,给全国人民多一层保护罩。

    再次,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在应对突发灾害时所拥有的救生常识则可以提前传授。据了解,日本的学校每个学期都必须搞一次避震演习。人们从小学到高中,十多年的教育就有二十多次的防灾训练,这未必需要多高深的理论素养,只要通过不断的演习,就可以让公众明白,一旦灾害发生该如何做,正确的步骤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也发生了多次大地震,包括六七级的地震,但死亡和受伤人数都远远低于中国相当级别的地震。这既与建筑安全系数、完善的预警系统相关,也与公众长期所接受的避震演习有关,关键时候,这些积累可能救人一命。中国应该把灾害来临的救生常识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甚至不惜动用考试的手段强化这种训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近几年来,中国一些地区多次承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沉重打击,尽管在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下,这些地区都很快恢复重建,当地人民重启了较好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能总在“亡羊”之后才去“补牢”、在地震后才去重建,我们必须在灾害到来之前有所行动,只有把未雨绸缪的工作做得足够到位,人民在灾难面前才会更从容。(田享华)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