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严防震区次生灾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8-05 21:40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云南鲁甸8月5日电(记者 吉哲鹏、张宸)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各支救援队伍正抢抓鲁甸地震后的“黄金救援72小时”,千方百计抢救生命。科学抗震救灾,既要全力搜救埋压在废墟中的人员、救治伤员,又要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严防死守。

    昭通的地质条件复杂,山势陡峭。鲁甸地震发生后,大量危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陆续被查出。国土部门经过紧急排查后发现,受灾严重的鲁甸、巧家、会泽震前均有大量隐患点,震后初步调查新增地质灾害隐患20多处,还有可能继续增加。水利部门发现,地震已造成19座小型水库不同程度出现大坝裂缝等状况。牛栏江被崩塌的山体截断形成了一处堰塞湖,堰塞体堵住了汛期的河水,水位以每小时约1米的速度上涨,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一旦堰塞体崩塌,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在灾区因塌方或路毁造成交通中断的路段就有3条。其中,在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道路山体垮塌,救灾队伍进出和物资运送严重拥堵,人员安全也受到威胁。相关部门应抓紧排查各自区域内的次生灾害隐患点,特别是那些隐蔽性强、风险大的地质灾害。尤其是牛栏江堵塞形成的堰塞湖,如同悬在灾区人民头上的“定时炸弹”,应主动出击,及时打通设备调运道路,疏通清理堰塞体,尽早拆除这枚“定时炸弹”,全力确保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鲁甸震区形成的次生灾害隐患,大量集中分布在灾区的河流两岸和公路沿线,增加了救援的复杂性和救援难度。救灾指挥部应及时组织专家对重大隐患点进行风险评估,派专人监控、监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安排群众避险撤离。

    震区内,救援人员头顶是随时可能滚下的石块;震区外,群情期盼,为灾区群众牵肠挂肚。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灾情的现场评估和动态监测,加强对天气等因素的预报预警,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 肖磊涛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