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灾区救灾物资是怎样存放保管的?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8-07 22:02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云南鲁甸8月7日电(记者 周亮、王长山)矿泉水、方便面、面包、大米、食用油……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一车车爱心食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由于食品在储存保管上有特殊要求,那这些堆积如山的食品如何才能保质呢?记者带着这个疑问走访了鲁甸县的救灾物资“仓库”。

    名为“仓库”,实际上是空地上搭起的一个个大棚。昭通市、鲁甸县民政部门的储存库面积太小,这种突至的大批量物资根本放不下,只好另辟新址。这两天灾区天气闷热,预报近几天还有雨,保管好救灾物资特别是食品,是对管理者的一种考验。

    太阳湖救灾物资接收点,是在一片工地上搭起长约150米的大棚。为了防湿防潮,在石子地面上先垫上一层木材,然后再在上面铺上木板,食品、药品及其他救灾物资就分类、整齐地码放在木板上。木棚以钢管搭架子,上面、四周用彩条布蒙紧,顶上再压一层木条,这样可防风防雨。

    据接收点上提供的数据,截至8月6日17时,这里已接收方便面23838件、食用油2786桶、大米5347袋、牛奶2933件、帐篷20038顶,快把大棚子堆满了。

    “别看东西多,主要是这几天道路不畅很难运出去。只要路一通,这些物资很快就会流走。”鲁甸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夏举崇说:“接收点只是临时性的接收转运中转站,食品不会过期的,一般两三天就调运了。”

    鲁甸县城共有四个捐赠物资接收点,其中,砚池山大坪接收点是专门接收存放食品的。它坐落在一个有围墙的大工地上,规模比太阳湖接收点约大一倍。同样的大棚、同样堆积如山的物品,棚子周边还专门挖了半人深的排水沟。

    记者随机查看了一箱方便面,上面标示的生产日期是2014年7月23日,保质期6个月;而一箱火腿肠的生产日期是2014年7月16日,保质期6个月;一袋金刚棒饼干生产日期是2014年6月1日,保质期是12个月。记者查看了两种大米,看到米色正常,都是出厂不久的。

    每个物资接收点都有严格的门卫、保管、收发、对账制度。志愿者保志飞是管细账的,他刚从昭通学院毕业分配到震中龙头山小学当老师,准备秋季开学前去报到,地震后,他报名当了志愿者,由于是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被人尽其用派来管账,他身边就坐着管总账的。保志飞告诉记者:“制度很严,账和物资都要对得上,不能出一点错,也不可能出错。”在各个接收点主要依靠志愿者提供服务,大家收货、验货、盘点、发货、开票、对账,一派繁忙。

    昭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科科长张超,在大坪接收点负责入库食品点验,他说,食品安全可是大事,不能有一丝马虎,我们的职责就是确保食品、药品质量,绝不放进一件过期变质产品。

责任编辑: 康丽琳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