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鲁甸灾区排查地质灾害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8-15 13:01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云南鲁甸8月15日电 (记者 李自良)上百吨的大石头在颤抖、滑动,威胁着47户15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村民紧急撤离。技术人员现场处置。一夜的紧张施工,摇摇欲坠的大石头“乖乖”进入预挖的深坑。压在群众心头的石头也终于落地。

这是近日震区会泽县迤车镇磨黑村化险为夷的一幕。

像磨黑村一样,面对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各类次生地质灾害,灾区干部群众高度戒备,迅速集结专业技术力量全面排查“地魔”。截至15日,灾区已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200多处,有效避免了新的地质灾害发生。

“地魔”处处危险重重

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云南一直是地质灾害高发区。8月3日发生的鲁甸地震灾区更是云南地质灾害的“典型”区域。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杜筑华介绍,地震灾区属于乌蒙山区,为高山峡谷地貌,地形陡峻,一直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由于此次地震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大,“既加剧了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不良变化,又诱发了较多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杜筑华说。

“雪上加霜的是,地震发生后震区还连续下雨。”云南省测绘局国土处处长段世明说。灾区又正值雨季,地表含水量的变化会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记者连日来在震区采访中不时见到,村庄后、道路旁不时有滑落的岩体和开缝的地表,看起来十分危险。

“地震后,地质灾害是最普遍的次生灾害,也是必须预防的次生灾害。”杜筑华说,“如果说面对地震我们更多时候还只能被动应战,面对地质灾害我们可以主动作为!”

力量集结全面排查

灾情就是集结号。地震发生后,云南省第一时间组织最强大的地质灾害防治、排查人员集结灾区,严防死守,全力防范地质灾害。

专业指导。地震发生时,来自全国的100多位专家、技术人员正在当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专家、技术人员紧急请命在灾区服务。目前,灾区已有389位地质灾害技术人员在灾区指导抗击地质灾害。

技术领先。卫星影像、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各种先进的装备在地质灾害排查中发挥了作用。对一些徒步难以进入的区域,云南省迅即组织无人机拍摄了详细的影像图,为规避、防治灾害提供了清晰、直观的依据。

全面布局。云南国土资源厅统筹安排,将云南省测绘局、云南省地矿局、武警黄金部队等力量整合编组,分成50余个工作组进入灾区,做到了灾区全覆盖、无死角。

据云南省鲁甸抗震救灾指挥部介绍,目前,灾区已经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200多处,对排查发现的隐患点设立标识,并及时采取防范应对措施。“隐患点的发现,也就是对隐患的掌控。”杜筑华说。

震中龙头山镇甘家寨受灾很重,地震滑坡造成50余人死亡和失踪。技术人员迅速测定滑坡体的面积和体积,并精确测算了滑坡体的衍变方向,有效防治了次生灾害。

群防群治“天罗地网”

杨坤是龙头山镇新民村党支部副书记。连日来,杨坤除了与其他村干部一道为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外,他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每天查看村寨旁的山体变化情况。

“如果山体有什么危险情况,我们会马上通知村民转移,并向上级报告。”杨坤说。

像杨坤一样,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对每个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安排了两名以上村社人员值守巡逻,动态报告情况。

“只有把群众发动起来,实现专业人员与群防群治结合起来,才能算布下控制、战胜地质灾害的天罗地网,才能赢利最后的胜利。”云南省测绘局局长耿弘说。

在昼夜巡查中,巧家县药山镇荞麦地村民及时发现了一块12万方左右的滑坡体,并可能引发连锁灾害。在村民及时报告灾情后,专家现场查验并及时提出村民迅速转移的应对方案。在村民撤出20分钟后,滑坡体开始剧滑。村民成功脱险。

责任编辑: 卢静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