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从荒山恶水到生态家园的“绿富美”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8-21 09:08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福州8月21日电(记者 陈弘毅)福建长汀,这个被誉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典范”的历史文化大县,曾深受水土流失之害,如今,在三洲国家湿地公园登高远望,漫山遍野种满了杨梅林、马尾松等绿色植物,脚下荷花盛开,野鸭白鹭惬意地略过水面,荡起阵阵涟漪。“20年前,这里秃得让人绝望,甚至有人外出打工之前发狠话‘这辈子再也不回长汀了’。”县委书记魏东语调沉重。

    生态的恶化带来了百姓的贫穷。贫穷之下为了生存,又只能加剧森林资源的破坏。“为了走出这个恶性循环的‘死胡同’,一代又一代‘追绿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魏东说。

    “在我们这里种树要花别的地方至少三到五倍的时间和精力。”“女愚公”马雪梅20多岁从省城嫁到长汀,用20年的青春绿了脚下的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刚开始每天一遍又一遍地下肥,小树苗还是成活不了,感觉特委屈。”

    如今,600亩茁壮成长的果树让马雪梅欣慰:“我这辈子不会后悔,因为我做梦都可以见到子孙后代在绿树成荫的山林中嬉戏的场景,这就是我给后代最大的贡献。”

    在长汀,历任县领导都有一个不成文的政绩观:“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着一任干”。“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滴水穿石事情,视野放长远了,走得才能更好。”县长李善昌说。

    在县水土保持科教园,一份“乡规民约”印证着这里的人们追求生态美的决心:“当时村民约定,谁上山打枝砍树,就杀家里的一口最肥的猪分给全村人。”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副局长刘洪生说,“县里从80年代至今,每年都用大量资金补贴村民燃气用电,为的就是少砍哪怕一根枝条。”

    三十载辛勤付出,绿了荒山,却让一个新的问题摆上案头:如何在水土流失治理战果初现的基础上,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

    从上游汀江源的青山碧水出发,一路荡舟南下,穿过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古城,再经过以“绿色GDP”为主打的稀土园区、工贸发展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水土保持示范区,生态种植与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条代表着长汀“绿富美”追求的“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已经雏形初具。

    “这几年,我们不知道拒绝了多少不符合环保排放要求、不符合绿色‘GDP’要求的企业。”县环保局长丘文发说:“只有‘舍’才能‘得’,如今我们收获的是好山好水好空气带来的‘绿色效益’。例如,羊牯乡的生态养殖已经小有名气,外地客商十分青睐那里山涧中养出的黄牛,每斤牛肉能比市场价高出8块钱。”

    位于县城附近的策武镇南坑村的2000亩银杏树已经开始陆续挂果,村支书沈腾香十多年的“绿富美”梦想也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很重。一开始种银杏树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是真正能致富的产业。等我们这一代人老了,荒山也应该要成为村民的绿色金库,否则我们愧对子孙。”

责任编辑: 雷丽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