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现承诺打造现代政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8-21 09:3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从“当头炮”、“先手棋”到“牛鼻子”,这些等同于“重要性”的鲜活词汇反复出现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它们都指向同一个内核——简政放权。8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新措施,持续扩大改革成效。这已经是今年以来,李克强第15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到或者强调简政放权了。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各部门晒出权力清单、开展社会评议的基础上,顺应公众期盼,有针对性地推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措施。会议遂部署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便利企业投资经营,再取消和下放87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其中取消68项,做到能取消的尽量取消、不下放,避免遗留尾巴。同时尽快彻底废止非行政许可审批。

根据公开信息,这是今年第二次推动审批权改革,也是李克强任期中的第六次。截至今年6月4日,国务院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468项,加上此番的87项,共计555项,约占1700项审批权的33%。

尽管简政放权承诺基本兑现,但改革红利的落实仍需努力。因此,李克强说,从过去习惯审批“画圈圈”,到不断自我削权,进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场“自我革命”。今后越向纵深挺进,越要啃“硬骨头”、驱“拦路虎”。必须“痛下决心”,持续协同推进“放权”与“监管”,真正打造现代政府。

一方面,既然是放权,就要一放到位,不留下钻政策空子的罅隙。“强式”简政放权是从两个层面着手:通过彻底废止非行政许可审批,以及晒出权力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解决了审批权增量的问题;再通过逐渐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激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法无禁止即可为”,这解决了审批权存量的问题。

当然,简政放权并不是简单的数学题,相比数量的承诺兑现,公众更期待政府职能有着实质性的转变。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从“量变”到“质变”,而这种飞跃蕴含在权力的“含金量”中。此番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被添加了一个“含金量高”的定语,这就意味着改革绝不是走过场、“滥竽充数”。

根据中编办的汇报,这样的“含金量”来自艰难的抉择。因为随着简政放权持续不断推进,剩下的任务都是极难啃的“硬骨头”,而为了啃下这样的骨头,中编办协同有关部门梳理出社会各界通过网络等形式提出的2500多条建议,并在各部门晒出权力清单、广泛开展社会评议的基础上,顺应公众期盼,有针对性地取消或下放上述行政审批事项。这其中80%涉及投资、企业经营领域,不可谓含金量不高。

另一方面,放权绝不是走到放任的对立面,“放”与“管”要巧妙结合,“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这种“管”并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而是市场主体的期盼。今年以来,李克强几次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专门听取“市场主体”的声音。在这些会议上,多位企业家向总理呼吁“不要扶持政策,只要公平”。一些外企负责人也同样提出,希望中国政府加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就是“管”的真谛:不是政府要干涉市场,更非官员要与民争利,而是要恢复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比如一些侵犯知识产权的“山寨”产品屡禁不止,这背后就有制度和执行的问题,法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就让遵循规则的市场主体受损,市场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如今,简政放权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自主权,将不少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这样“松绑”也可能释放一些市场主体的不良习气,这就要求创新事中和事后监管。

有过下乡插队经历的李克强曾经长期劳作在田间,他知道只有拔出稻田中的稗草,稻谷才能长得茂盛。这就是现代政府的目标,让市场主体像禾苗一样自由生长,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稗虫疯长。诚如李克强在会上所言:“让市场主体真正能留得下、存得活、长得大。”(田享华)

责任编辑: 傅义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