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摆脱信贷依赖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9-15 09:0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在刚刚闭幕的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杨凯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固然可以说有国民经济总量扩大的因素,也有所谓金融深化的原因,但必须承认从宏观上看,我国的经济增长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是过度的,我国的企业从银行的融资是过度的。

    在杨凯生看来,不少人对银行应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比如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但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全面看待。要正确看待银行信贷的功能和作用,办银行有明确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办企业也应该将本求利,不能总是希望通过做无本生意,完全靠借钱企业就能发展,就能获利。

    与信贷信息相关的是广义货币(M2)投放量,李克强总理在该论坛上会见中外企业家时对8月份的M2增速做了剧透:“8月份M2增速为12.8%”,尽管他强调这是“在控制范围之内”,但外界还是因为“放水”预期落空而失望。诚然,“水”确实能够为中国部分行业起到“解渴”作用,但是中国经济也需要反思对信贷、资金的过度依赖症。

    一段时间以来,大众在思维上都习惯了“大水漫灌”式的资金投放,某一个领域是否有前景、有“钱”途就看国家投入多少,从百亿到千亿,从千亿到万亿,从上到下都有各种资金规模的攀比。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新兴行业,但实际上,这些投入未必真有实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在论坛上也说到一个例子,广东为了支持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要拿出一百亿,每年20亿来支持新兴产业,结果是钱有去无回,没有效果,而且容易产生腐败。后来广东吸取教训,设立一个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通过专业团队运作,用政府引导资金调动民间资本,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需要着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摆脱信贷依赖症。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居民储蓄率偏高,排在世界前几位;另一方面是企业负债率偏高,高于大多数西方发达经济体。前者导致内部消费不容易提振,后者导致企业资金链非常脆弱。7月的新增信贷规模“跳水”引发市场的担心,认为这是银行出现“惜贷”,但实际上前七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还是高于前两年。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要进入良性轨道,要发展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让企业逐步摆脱信贷依赖症,不能总是指望靠银行贷款来“做大做强”。

    其次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这方面的问题可能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身上,因为民企本来就不容易获得信贷,有钱当然会尽量用到刀刃上。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被反复提及:一方面是数以万亿计的政府性基金长期沉睡,最近李克强就特别提到要唤醒在账上“打呼噜”的资金,提高结转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用在有利于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另一方面是大量银行信贷资金倾泻到国企,导致民企在与国企竞争上有失公平,同时国企难以消化过多资金时就投入到房地产或其他被调控领域,还有些国企可能收取更高利息转贷给民企,这都没有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率。

    再次是引导企业理性扩张。无论市场是逆水行舟还是顺水行舟,大量国企还是民企都有“做大做强”的梦想,“做强”不容易的时候,四处举债把规模“做大”就成为必然选项,而规模越大能够借贷的资金也就越多。现实未必如此美妙,不少企业快速扩张规模后,一方面企业管理不容易跟上,另一方面市场出现波动时难以应对。西方不少长达百年的企业,它并不追求规模做到第一,而是坚守品质,保持品牌的水准,无论市场如何变换都能稳定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企业理性选择“简单再生产”而非“扩大再生产”时,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就小了,自身和金融的风险都减少了,客观上也让信贷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田享华)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