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论“道”:改革才有大未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9-18 16:27 来源: 一财网
【字体: 打印

9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开启今年第十一次离京考察,他来到上海自贸区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来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进展,直接听取中外企业的建议,并与正在自贸区办事大厅的群众交谈。李克强在现场说:“自贸区有大未来,上海有大未来!”

而在8天前的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也回答了他对自贸区的看法:我们在上海搞自贸区的试验,可以说它是一个改革的高地,而不是一个政策的洼地。换句话说,李克强讲话的背后深意是:改革才有大未来。

在2013年上任之初,李克强就对外界说:要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说完这话几天后,他就到了上海,鼓励支持上海建一个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至于为何选择上海,李克强解释说:“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实验这件事,要用开放促进改革。”

此后的一年,上海倾情投入自贸区的探索实践,“负面清单”等改革举措也成为妇孺皆知的热词,同时伴随着资本市场一波风起云涌的自贸区行情。不过,自贸区改革不等同于开发区,它没有太多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税收标准这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惯常手段在此排不上用场。

因为最后上海自贸区要进行经验总结,将可复制的经验,再面向全国其他地区逐步推广。如果只是降低地价、税收返还这种老套的措施,那么复制的地方越多,这种经验就越贬值,甚至让中国陷入区域恶性竞争的旋涡。正是因为如此,由条件更加充分的上海率先发起这场改革的攻坚战。

一年后,这座高地是否被攻占,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想听听这位上海自贸区的直接推动者如何评价这场试验。其实,他也好奇自贸区的改革举措到底有没有产生红利,在走入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他就大声问:“哪个是做企业的?来说说自贸区让你感觉到好处没?”

在此之后,他还要去个别企业实地考察。在自贸区注册企业并不难,在全国注册企业也越来越容易,今年3月1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新设立企业数量大幅增长,3月至8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659.59万户,其中企业192.7万户,同比增长61%。所以,李克强更关注的是企业能不能活下去,他说:“要让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企业,不但站得住,而且活得好,更要赢得大未来!”

类似的话,李克强刚说过,就在昨天,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扶持小微企业的措施,他针对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足欧洲日本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三分之一等现象就说,要想方设法让小微企业活得更长一些,让后续的创业大军能源源不断进来。“不仅要让企业‘生出来’,还要让他们‘活下去’、‘活得好’!”

这样的期望同样适用于自贸区,而且也适用于推广和复制自贸区经验更多地区。而在来上海之前,李克强已经把自贸区领衔的一张“负面清单”改革扩到了三张清单,后面紧跟着“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解释了这三张清单:政府要拿出“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给出“负面清单”,明确企业不该干什么,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理出“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到了上海自贸区后,他在有更多实地接触后说,负面清单实际上支撑着政府的责任清单:禁止做什么比允许做什么更难!

当上海自贸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负面清单较去年大大“瘦身”时,首先“表扬”各部委做了“大量工作,给了很大支持”。李克强摆摆手说:“我今天不问各部委为自贸区支持了什么,我更想知道他们还可以再支持什么?”这背后的深意也是还能推动哪些改革措施为自贸区、为中国谋求更多红利。

其实,上海自贸区28.78平方公里的改革更像是一场蝴蝶效应的前奏,自贸区内与区外的改革一直在互动,它并不是在孤岛上进行改革试验。李克强曾引述《老子》之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海自贸区或许只是那个“一”,下一步进行自贸区改革试验的城市或许就是“二”,“三”大抵就是推广至全国的经验,而追根索源,那个“道”就是改革,也只有改革,中国才会有大未来。(田享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傅义洲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