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监管创新制度全国推广
突出为企业服务理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9-19 11:26 来源: 央广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运行一年多来,上海自贸区被看作一个巨大的能量场,外界一直期待它能释放出更多初生的力量。而现在,事实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昨天傍晚来自海关总署的消息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海关监管创新制度从昨天开始在全国复制推广。

    同样在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开启了今年第十一次离京考察,这次他的目的地就是上海自贸区,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来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进展。

    观察近一年来上海自贸区的运行情况可以发现,作为改革的先行者,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经验不仅仅在于尝试、探索,更在于研究出可行的模式,让可复制的经验面向全国其他地区逐步推广。而改革必然需要制度的推陈出新。如果只是降低地价、税收返还这种老套的措施,那么复制的地方越多,这种经验就越贬值,只有推广制度创新经验,才能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上海海关发布的可复制、可推广的14项创新制度,目标就锁定为方便企业经营,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就是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注意到,这些创新制度,为自贸区内企业活动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张建平:这14项措施总体上讲,为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加便利、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比如,在上海自贸区内自行运输,新的制度发布之前,在不同区域运输货物时,只能使用海关的监管车辆,但是现在企业可以先用自己的车来运输,降低物流成本,这是一个非常便利的措施。另外像集中汇总纳税,企业可以在提供一个有效的担保以后,把一个月之内它已经放行的货物,集中的支付税款,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一单就要进行一个支付税款的行动,一个月之内做了很多单货物,就要支付很多次的税款,现在可以把一个月之内的汇总起来去做,显然给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企业资金压力和纳税的成本。

    关于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试验,李克强总理曾经引述《老子》之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海自贸区或许只是那个“一”,下一步进行自贸区改革试验的城市或许就是“二”,“三”大抵就是推广至全国的经验,“道”就是改革。张建平分析,14项创新制度的推出就反映出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

    张建平:过去海关对企业重在监管,每一单、每一票都要一对一严格的整合,以便控制风险。但是现在,14项贸易便利化的措施体现了为企业服务,也体现了海关系统具体落实简政放权、对企业效率的重视,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大的便利,不仅对改革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而且对企业提高外贸效益,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中国的外贸转型,都会有非常好的推进作用。

    随着14项创新制度的实施,目前上海自贸区进口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减少41%,出口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减少36%。今年1到8月,上海自贸区进出口货值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目前自贸区内向海关注册的企业已经有1.1万家。

    如今,上海自贸区监管创新制度全国推广,又意味着什么?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认为体现了两个重要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促进了改革,这几条改革措施,一方面是加快了通关便利,提高了进出口贸易的时间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第二个意义是转换制式,我们所有的管理在转换制式,从而使得零散的风险,变成一种制度性的挑战,大家要共同应对,全国的海关系统、相关企业,要共同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

    邢厚媛进一步指出,为了配合创新制度的运转,更好地服务企业,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应该做出调整。一是安全和风险的审查机制要建立,包括投资、贸易和金融;第二是反垄断的审查机制,要保证维护市场公平,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保证基本条件;第三是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让社会来监督企业,而不是说企业没有责任,只有政府才有责任,这一点非常重要;第四是信用体系的建设,企业不仅仅要创造财富,还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信用体系建设是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所必需的;第五是综合执法体系,负面清单是相信你是诚信的、相信你是好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有个别企业、少数企业做一些的违法、冒险的行为。最后一点就是,政府自身要管理透明,要减少“玻璃门、旋转门”,降低制度性的腐败。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