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9-26 08:32 来源: 经济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65年,在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弹指一挥的瞬间,中国人民却在这短短数十年间,将文盲充斥、教育落后的国家建成文明进步的科技大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上的中国,不曾有过如今这般数十载日新月异的变迁。

    创新中国,是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强国之梦。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钱学森等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为此投身报国。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发奋图强,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创新之路筚路蓝缕,自强精神薪火相传。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指引下,中国人继续昂首阔步,实现着自己的科技强国梦想。

    空中预警机,亚音速、超音速歼击机、强击机和高亚音速轰炸机,次第飞上蓝天;导弹护卫舰、导弹核潜艇,搭载着各种新型的鱼雷和舰空导弹,相继驶向碧海……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从1999年到2013年相继发射的神舟飞船一号到十号均成功完成预定任务,载人航天、太空行走、交会对接……一个个零的突破背后,是中国科研实力和工业技术基础的整体提升。

    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技术喜报频传。

    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上,作为国家重大专项成果的“天河二号”三连冠,证明了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实力;“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开启了未来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天宫一号”现场授课,将航天梦想的种子撒入青少年心中;“高分一号”卫星发射,开始组建中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蛟龙”号再次出航,首次试验性应用展现出优异的深海性能;“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耸起中国航空征程的又一里程碑;嫦娥三号成功落月,玉兔号月球车在月尘上留下属于中国的印迹……一项项重大创新工程成果丰硕,为中国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奠定基石。

    创新中国,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富民之梦。

    以民为本,是中国人的传统政治智慧。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成功经验结晶。新中国65年的科技创新历程,不曾遗忘“民生为先”。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依据自己创立并发展的陆相生油理论,发现了大庆油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1967年开始、1973年完成的青蒿素提取工作,让中国原创专利药品青蒿素成为全球首选的治疗疟疾最佳用药。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向世人宣布我们不再为温饱问题担心……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进入新阶段。汉字激光照排成功、三峡工程建成、青藏铁路通车、北斗导航应用……一个个关乎民生的科技进步,让国民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日用品尤其是家电产品都靠进口。如今,家电、电脑等许多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流,还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当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最重要推动力。

    近两年来,中国制造业加速赶超,8万吨模锻压力机、磁流变和离子束超精抛光设备……许多高端国产装备应用投产;

    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开工,全球最大油气钻探平台建设顺利,全球规模最大薄膜太阳能电站建成……中国工程开始领先世界;

    4G标准研发走在世界最前列,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领跑全球,TD-LTE已形成完整产业链,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快速崛起,40纳米集成电路实现量产……“高精尖”技术频频亮相;

    H7N9禽流感半年内研发出疫苗,60多个新药证书涵盖抗癌、降压、消炎、乙肝等大品种药,杂交水稻继续刷新世界纪录,世界最大规模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建成……科技创新正在惠及民生。

    创新中国,是中华民族探求真理的文明之梦。

    中国人并不缺乏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才华——诗人屈原会发出探求宇宙本质的《天问》,政客沈括能写出百科全书式《梦溪笔谈》。然而,近代中国却曾因科技落后而挨打受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重新迸发出探索科学技术的激情。

    中科院等单位学者于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陈景润等数学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展现了我国学者在数论领域的实力。

    改革开放后,高校从恢复到发展,人才从断层到梯队,中国人在基础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为基础科研提供了必备的研究条件;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纳米科学、量子信息、中微子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涌现出一批原始创新成果。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当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两年来,中国科学家不断取得最高水准的科研成就,为中国在世界科学论坛上夺得话语权。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发现细菌细胞分裂发生机制、提出地幔异常的新理论、拍到世界第一张氢键照片、发现染色质的左手双螺旋结构、建立首个完整小鼠丙肝模型……喷涌而出的科技成果,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活跃期。

    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中国这个饱受战争创伤、西方封锁、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65载之后,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科技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三,正在加入世界先进科学国家之间的竞争。

    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决定了我国能否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创新中国,既是已经取得的辉煌成绩,更是尚待继续书写的伟大梦想!(记者 佘惠敏)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