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以改革新举措推动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0-15 10:42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兰州10月15日电(记者王艳明、张文静)在敦煌市郊,金色外表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就像一个流动沙丘在戈壁上缓缓隆起。8月以来,已经有近20万游客进入参观,梦幻般的观景效果,受到各方好评。

    “通过数字技术展示敦煌艺术,游客观察体验效果明显提升,洞窟压力有效缓解,这是一举两得的创新。”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

    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莫高窟因近年来游客快速增多不堪重负,如何保护好、传承好,成为保护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013年1月,甘肃申报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国务院批复。莫高窟管理机构敦煌研究院率先解决了长期困扰的保护和利用矛盾,让华夏文明通过传承和创新走向数字化时代。

    不仅如此,甘肃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平台,以敦煌为切入点,将其打造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重振丝路雄姿。

    “名城建设如同‘再造’敦煌,再续敦煌这颗丝路明珠的文化辉煌。”甘肃省委宣传部长连辑说,省级编制规划、聘请上百位国内专家为敦煌文化保护与发展做顶层设计,可以说前所未有。

    自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复以来,甘肃科学谋划,重点推动,通过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挖掘文化资源,推动传承与创新,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近在兰州、敦煌两地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就吸引了60余国家和地区参加,其中很多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本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与发展”为主题,甘肃各地精心准备的文化项目得到国内外客商的认同,短短3天时间,就有100余个文化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超过400亿元。

    除了在家门口搭建国际平台外,甘肃各地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改革创新,积极培育文化产业。

    今年9月下旬,陇西县举办第三届世界李氏文化旅游节,邀请本省及陕西、青海等文化企业参展,并为他们免费提供60多个商铺、展位,集中展示文化产品。

    “看似很小的举动,随着参与企业增多,未来也能厚积薄发,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陇西李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俊说,李氏文化是华夏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让李氏文化得到传播和发扬,他和他的团队设计研发了43大类500多个以李氏文化为主题的工艺纪念品,吸引海内外李氏宗亲寻根问祖,去年公司营业额达到400多万元。

    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引领下,甘肃文化产业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势头。甘肃省委宣传部发改处处长王正茂介绍,2013年,甘肃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5.8亿元,较2012年增加29.83亿元,今年一季度,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加速发展态势,同比增长38%。

    作为首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甘肃还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践中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兴业富民的“绿色产业”,能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探索新路。

    通渭县就是一个例证。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居然把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

    “通渭县画廊和书画中介服务机构有380多个,年书画作品交易额1亿元以上。”通渭县县委书记令续鹏介绍,该县10万多户居民,家家挂字画,民间书画收藏总量达150多万件。

    书画能兴业富民,根植于黄土高原的农耕民俗文化,也能成为助农增收的文化产业。庆阳市委宣传部提供的数字显示,当地有规模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200多家,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充分了显示出优秀民族文化也是生产力,只要保护好、利用好,完全可以成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新动力,并且实现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连辑介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正按照一年启动建设、三年初见成效、七年实现规划目标来推进。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以上,文化产业将成为甘肃支柱性产业。

责任编辑: 雷丽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