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验为“天下粮仓”播种希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0-16 11:46 来源: 光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李克强总理15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分享中国减贫经验。他说,中国愿无保留提供技术和经验,与世界各国携手消除贫困饥饿,让受到饥饿侵扰的人们得到温饱,共同创造一个无饥饿、无贫困、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和大名鼎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一样,同为联合国专门机构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旨在造福于人类将来的生存空间。而此次李克强总理访问意大利期间,到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部,并介绍中国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减贫领域的成功经验,用积极地态度阐明了中国政府对改善世界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以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的责任担当。

人是铁饭是钢,这句中国老话道出了粮食在世界中举足轻重的位置。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在历史前行中,都有过或多或少的饥饿记忆。此次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的李克强总理,也坦诚地和大家道出了自己年轻时候吃不饱饭的艰苦岁月。

放在中国的大环境来看,人口多耕地少,使得让中国老百姓吃饱饭一度成为政府最大的难题。如今国家已迈过了温饱这个坎坡,在这个回头看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地和众多国家分享自己的粮食经验。不藏着掖着,让中国经验共融于世界粮食发展进程,这就是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中国至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由3亿多吨增加到6亿多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李克强总理看来,这其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发展家庭农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业改革,改变了以往种地粗放的方法论,确立了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方针,从而把农户确认为农业经营主体,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更具有划时代意义地是,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耕地中解放出来,后面他们走进城市,并成为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支重要力量。

李克强总理说“30多年来,中国家庭农业不断焕发新活力,是改革开放、技术、体制、政策综合创新的结果。”经营方式的重大改变,最终调动了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让他们能在效益和资源配比的均衡中,有了主动去寻找粮食技术更新换代的原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整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农业机械,推广薄膜大棚等,中国的粮仓日渐丰盈起来。

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杂交水稻。如今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措施,并在全球累计推广播种五十多亿亩,增产粮食五亿多吨,每年为世界多养七千万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有很多国家在感谢中国,在感谢袁隆平。站在这个角度看,中国经验早已经扎根于世界的多数耕田之中。

中国的粮食不仅仅只依靠种植技术,机械方面的发展进步也是至关重要。李克强总理形象地形容“每年有数十万台农业机械,像候鸟一样在中国大地上往返迁徙。”这些机械操作手被称为“麦客”,他们不仅解决了家庭农业机械难的问题,还提高了农业机械使用的效率。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来说,他们的“戏份”十足。

当然,和欧美发达农业相比,对于农用机械领域,中国依然是要有很多短板要补齐。不过中国的现代化农业和城镇化道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两者可以得到很好的统一。李克强总理表明,在2020年中国有2亿农民到中国中西部地区,从农村到城镇落户。在这个进程中,农民对土地进行流转,从而加大了家庭农场的力量集中。集约化生产,粮食生产将获得空间广阔。

“饥饿和贫困是一种无声的危机,是深深困扰全人类的阿喀琉斯之踵”,这句话可以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鞭策之语。未来世界粮食的前景依然具有诸多不明朗因素,在天气、环境和土壤面临着不可抗拒地弱化时,人类就需要在技术经验上进行取长补短,从而把危机消弭于无形。中国无疑是此观点的拥趸。而它的粮食经验,也将为世界粮仓播种一份来自东方的希望。(谢伟锋)

责任编辑: 傅义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