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前锋 举世瞩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0-20 16:00 来源: 法制办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暂时调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盐业管理条例》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规定的有关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等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决定》的发布,充分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展示了依法施政的良好形象。 

  一、新形势下深化对外开放的前哨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时至今日已经一年有余。作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试验田,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优惠的政策措施和后发优势,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增长7.6%,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

  然而,伴随中国经济地位的崛起特别是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的则是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贸易摩擦的加剧,一时间“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竞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其表现之一就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启动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多边服务协议(PSA)、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等一系列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之外的新谈判,试图建立全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新游戏规则。  面对这样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与严苛的贸易环境,中国政府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没有动摇,在短时期内中国政府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首先是推进中韩自贸区第六轮谈判,其次是将中欧自贸区提上议事日程谈判,并率先与冰岛、瑞士进行谈判;再次是加快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步伐;最后是加强与金砖国家的经济联系,特别是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而在修炼内功方面,自贸试验区是这一套深化对外开放组合拳中的重中之重。从诞生伊始,自贸试验区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建立自贸试验区,首先促进了贸易形式的多样化,除了通常形式的出口贸易之外,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务会有大幅度的上升,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期货贸易、离岸贸易。世界上一些成功的自由贸易区,比如香港、新加坡等,都是以转口贸易起步,再由转口贸易推动经济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推进与自由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的发展,海运保险、融资租赁、检测维修、审计会计、航运仓储、金融服务等将直接受益。另一方面,自贸试验区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的投资自由化政策。服务业中的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六大领域全部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将全面提速。实践证明,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凡是对外开放比较彻底、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领域,都会不断提升竞争力,变大变强。

  正值自贸试验区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印发《决定》,内容涉及盐业、高铁、石油、海运、汽车等领域的新一轮27项扩大开放措施,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规定的有关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等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进行了调整,这些措施是自贸试验区政策精细化、具体化的体现,从前期较为宏观的政策导向型向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措施进行演变,是对自贸试验区前一阶段对外开放成果的肯定和继续深化。

  毫无疑问,自贸试验区将持续发挥中国新形势下深化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作用,进一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等方面巩固现有的成果,并将中国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是中国经济改革36年以来的一个重要经验。中国取得的重大改革成就几乎都是在开放的形势下“倒逼”出来的。因此,自贸试验区绝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对外开放,从成立伊始,它所承载的使命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自贸区。自贸试验区从根本上探索的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目标,在自贸试验区里设计出一整套制度体系,因此成立自贸试验区的初衷,就是希望它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可以说,试验区承担着中国经济改革升级的重大责任,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起点和试验田。

  成立一年以来,自贸试验区的四大制度创新已经初步形成,一系列改革成果出炉,一批可供上海市乃至全国借鉴、复制的经验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

  首先,自贸试验区借鉴国际经验,在贸易便利化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在贸易监管中,自贸试验区采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创新制度。海关方面推出“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23项监管服务创新举措,同时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企业申报、行政审批、作业流程、货物流转、税收征管、后续监管等环节的一系列便利化。检验检疫部门推出了通关无纸化、分线监督管理、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进口货物预检验制度、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中转货物原产地签证制度等23项改革措施。海关、检验检疫部门联动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监管试点。海事部门推出了高效率船舶登记流程等15项新制度。质检部门则推出了改革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制度,取消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委托加工备案,组织机构代码实时赋码等创新制度,上述创新还将在评估后向全国推广实施。

  其次,自贸试验区深入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更加开放透明的投资管理制度。一年以来,自贸试验区将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措施列入负面清单并在此基础上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方式。2014版负面清单在2013版的基础上继续瘦身,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自贸试验区对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有序开放领域,对育幼养老、建筑、会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以及一般制造领域的33项管理措施,均采取了取消或放宽的政策。2014年国务院又批准了新一轮31项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提高开放度,增加透明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是新版负面清单的重要亮点。

  再次,自贸试验区大胆进行金融创新,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一行三会”推出了51条创新举措,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投融资汇兑便利、利率市场化、进一步落实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国家金融改革做好了演习。

  最后是以事中事后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由于在投资管理方面实行了负面清单制度,放开了事前审核,在自贸试验区内形成了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和体系,监管重心从原本的资质审批转移到了日常的监管。这一制度目前包括六项内容: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制度,用以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

  一年来自贸试验区所进行的这一系列创新,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上切实为企业创造了非常好的市场环境,提高了政府的效率、激发了市场活力、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保证了内资外资、国企民企的同等、公平待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国务院明确要求,自贸试验区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全国享受制度“红利”。一年来,自贸试验区已经有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包括贸易监管、投资管理、金融创新等3个领域。这些制度创新成果,是在自贸试验区建设管理的过程中,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的。现在国家正在对另外几十项创新制度进行评估,条件成熟后也会分批分期复制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贸试验区的地位可以比肩第一轮改革开放时的深圳经济特区,是当下中国全力推进改革、深化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三、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依法治“区”

  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和创新,离不开法治环境的建设。在国家层面,已暂时调整实施了3部法律、17部行政法规、3部国务院文件、3部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的有关内容。上海市人大制定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涉及的制度创新内容和具体改革举措,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进行了全面规范。

  自贸试验区的法制保障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负面清单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规定什么不可以干,这样企业会有一个很清晰的预期。“法无授权不可为”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权力清单,即法无授权,政府部门就不能再审批和干涉,将政府的权力锁在笼子里;“法定职责必须为”则是避免政府的消极行政,建立服务型政府。

  此外,自贸试验区还建立了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在信息共享方面,重点是建设试验区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促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在综合执法方面,重点是建立各部门联动执法、协调合作机制,包括相对集中行使执法权、建设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建设联勤联动指挥平台。

为更好地探索符合自贸试验区发展需要的服务举措,浦东新区法院专门出台《进一步推进司法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主要内容包括:突出涉自贸试验区矛盾纠纷的公正高效化解;针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涉及诸多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从司法理念、审判机制、案件裁判等多个方面,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决定》,为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放进程提供更为坚实的法律保障,也是努力营造国际开放环境下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各类企业在更加国际化、法治化的环境中公平竞争和发展的重要一步。

  改革推进一步,活力激发一步。总的看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这一年以来获得了让人满意的成绩,并逐渐展现出制度自信,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一定会在未来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前行。(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 刘春生)

责任编辑: 卢静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