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 通航 发电 抗旱——三峡工程凸显“四大效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2-13 18:33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宜昌12月13日电(记者刘紫凌、吴植、梁建强)在12月14日三峡工程开工建设2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获悉,随着三峡工程由建设期过渡到运行期,以及连续5年成功实施175米试验性蓄水,工程运行环境越来越好,防洪、通航、发电、抗旱等多重功能全面发挥,综合效益达到预期水平。

    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的,也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自古以来,长江水患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从汉初至清末的2000多年间,长江平均每10年会发生一次洪水灾害。近现代以来,长江依然桀骜不驯。最近的一次肆虐是在1998年,受灾严重的中下游五省共计死亡1562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拥有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的三峡水库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能有效保护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良田,使人们面对长江洪水"逆来顺受"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三峡工程运行11年来,两次遭遇大洪水,最大流量都超过1998年特大洪水峰值,但工程拦洪削峰40%,有效缓解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三峡工程的通航效益十分显著。过去长江中上游浅滩、险滩、暗礁密布,历史上有"川江不夜航"的说法。但三峡建坝特别是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以来,库区水深提高,水速降低,湖北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三峡库区以及长江中游的航道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昔日不夜航的川江实现了全年全线昼夜通航。同时,航运成本降低,库区航运业迅猛发展,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尽管三峡建坝蓄水后,坝上坝下水位落差巨大,但得益于三峡双线五级船闸的兴建,大小船舶可如同"爬楼梯"一样通过大坝。据统计,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内河船闸自2003年投运以来至今,已累计通过货物7亿吨,是三峡工程蓄水前、葛洲坝船闸投运后22年过闸货运量总和的3.5倍。

    随着万吨级船队及5000吨级单船可由下游直达重庆,长江上游地区港口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相继建成了重庆主城寸滩、万州江南、涪陵黄旗为代表的一批5000吨级港口群,以及我国最大的内河水路、铁路、公路联运枢纽港——果园港。

    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巨大。三峡电站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是世界最大水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作为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电源点,三峡电站目前年发电量近900亿千瓦时,输送到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惠及湖北、河南、江苏、广东、上海、重庆等九省二市。

    以上海地区为例,三峡电是上海区外来电的主要部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海用电紧张局面。西南地区的清洁水电送到上海,有利于减少上海本地燃煤发电所带来的污染,减少雾霾发生率,解决上海能源消费平衡问题。

    据统计,三峡电站运行11年来持续安全高效运行,累计发电超过8000亿千瓦时,不仅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且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国家"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提供了强大支持。

    随着调度方式的不断优化,三峡工程还扩展出抗旱补水等生态效益。每年冬春长江枯水期,上游来水大幅减少,三峡水库加大泄量以补充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成为蓄丰补枯的"水资源银行"。

    三峡工程从2010年以来已多次在冬春长江流量较小的时段向下游补水。今年一季度,三峡工程为长江中下游补水110亿立方米,日均出库流量由6000立方米/秒增加到7000立方米/秒。

责任编辑: 黄林昊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