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日本天皇新年致辞等答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1-05 18:40 来源: 外交部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2015年1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

问: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1月1日正式启动。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均是中国友好邻邦,中方尊重相关方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所作的努力,支持各国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中方也愿同欧亚经济联盟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问:据报道,1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决定就索尼影业公司遭网络攻击事对与朝鲜政府和劳动党有关的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中方做何评论?中方对此是否支持?

  答:我们注意到有关情况。目前朝鲜半岛相对稳定的局势来之不易,有关当事方都应慎重行事,避免采取可能导致局势恶化升级的措施,共同致力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

  关于网络安全问题,中方已多次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攻击,不允许任何国家或个人利用中国基础设施或在中国境内从事网络攻击等非法活动。如发现有上述行为,将依法严肃处理。

   问:1日,日本天皇发表新年致辞称,今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日本应借此机会充分学习“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战争历史,思考今后应成为怎样的国家。同日,日本首相安倍称,日本战后在对战争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作为自由、民主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和平与繁荣贡献了力量。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注意到日本领导人有关表态。日本只有诚实面对过去,才能真实拥有未来。希望日方言行一致,切实正确认识和对待侵略历史,恪守迄今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郑重表态和承诺,深刻汲取历史教训,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问:目前,关于亚洲航空公司QZ8501失事客机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方参与搜救情况有没有进一步消息?

  答:根据印尼方搜救任务需求,中国国家民航局专家今日将携专业设备赶赴印尼政府指定海域协助搜寻失事客机黑匣子。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已协调交通运输部所属专业救捞船出发赶赴相关海域参与搜寻工作。

  问:据报道,上个月,一名朝鲜逃兵在中国吉林省延边州非法越境枪杀4名中国边民。请证实。

  答:中方已向朝方提出交涉。中国公安部门正依法处理该案。

   问:据报道,台“驻美经文处”1月1日举行元旦升旗仪式。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坚决反对台湾当局驻美机构举行所谓“升旗”仪式,并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中方要求美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问:据报道,中印双方1日在中印边界西段地区举行了新年庆祝活动,表达了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的友好意愿。请证实并介绍有关情况。

  答:近年来,中印双方就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建立了一系列合作及沟通机制。总的看,相关合作及沟通是卓有成效的,中印边境地区保持了总体和平安宁的局面。

  据我了解,有关活动是双方按照已达成的协议举行的新年庆祝活动,双方互相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这对增进中印双方边防人员的交流与互信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充分显示出双方维护和巩固两国边境地区和平稳定的决心和意愿。

  中方对保持中印边境地区持久和平充满信心,愿与印方一道,按照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不断改善和促进双方边防部队之间的关系,共同维护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问:常设仲裁法院在香港开展仲裁活动的东道国协议签字仪式4日在北京举行。请介绍有关情况和常设仲裁法院的职能。此举有何重要意义? 

  答:1月4日,常设仲裁法院在香港开展仲裁活动的东道国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代表中央政府与法院秘书长斯布勒斯签署东道国协议。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袁国强与法院签署行政安排备忘录。全国人大、最高法、最高检、国务院相关部门、部分驻华使节等出席仪式。

  常设仲裁法院系根据1899年和1907年两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建立,设于荷兰海牙,目前共有115个成员国。法院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仲裁机构,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系法院原始成员国,1993年恢复在法院活动,并已多次指派中方仲裁员,刘振民副部长为现任仲裁员之一。

  中央政府同意法院在香港开展仲裁活动,是中央政府坚定践行“一国两制”、指导和支持特区政府开展对外法律合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香港作为区域法律和仲裁中心及国际商业枢纽地位,有利于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促进本地区法治、公平与和谐。

  问:据报道,有韩国人因在中国走私毒品被中国司法部门执行死刑。你是否了解有关情况?

  答:中方主管部门依法处理该案。据我了解,中方为韩方领事官员执行领事职务提供了便利与协助。

  毒品犯罪是国际公认的严重罪行,社会危害极大,希望各国加强对本国公民的教育。

责任编辑: 郭璐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