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守护文化之根 烛照复兴之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1-10 07:11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新华社评论员

    一段金戈铁马的追忆,翻开保家卫国的光荣史册;一种时不我待的忧思,呼唤护佑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12年前,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作《福州古厝》序,为保护文化遗产立言,为传承文化根脉疾呼。12年后重温此文,中国对历史文物的重视和保护已今非昔比,但文章提出的重大命题依然引发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思考:走向复兴的中国如何在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深沉而不竭的前行动力?融入世界的我们又怎样在多元文化激荡下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深情的表达,源于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深刻的论述,来自对民族悠久历史的珍视。如《福州古厝》序中戚公祠之“气宇轩昂”、马尾昭忠祠之“语气凝重”、林文忠祠之“眉飞色舞”、开元寺之“自豪得意”,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是一部鲜活历史,它见证了戚家军痛击倭寇的辉煌战史,记录着福建水师面对法国军舰的悲壮反抗;它留存下林公则徐万古凛然的英雄之气,也佐证着古代匠人高超娴熟的冶铸技艺。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如中国一般,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这是前人馈赠当代的无价瑰宝,也赋予今人义不容辞的守护责任。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先辈遗产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独立于世、长存于世的标识。振兴国家、复兴民族,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启迪和精神支撑。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地带,能否留得住承载历史血脉的文化遗产;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能否避开长存于此的历史遗迹,这不仅是关于开发成本的经济账,更是关乎留根护魂的文化考题,是检验政绩观、发展观的政治问题。保护文物,就是涵养一个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传承文物,就是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以此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助力今天的发展,守候未来的希望。

    “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只有一个国家及其治理者以敬畏历史的责任担当加强文物保护,广大国民以珍视传统的意识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深刻理解历史文物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激荡起更加强劲的奋进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是文物保护意识的唤醒,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发扬。处在发展关键阶段、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面对前所未有的险滩激流、风险挑战,从未如此迫切地需要增强团结一致的凝聚力、攻坚克难的战斗力。从拜访孔子故乡到探望国学泰斗,从纵论国家软实力到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交流互鉴到出访专机上倡导熟习诗文经典,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尊崇礼赞,从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注入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时代的车轮飞速转动,快速行进的“中国号”列车既需要澎湃的物质动力,也需要指引未来方向的精神导航。在这个纷繁变幻的时代、深刻变革的世界,守住历史文化的根脉,激发亿万人民追慕先贤、崇德向上的正能量,我们的国家就会不断聚合坚定自信的精神,涌动自强不息的力量;我们的民族就将更加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阔步迈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 穆淼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